掌聲漸漸停下來了。刺史見掌聲過去,響器班子也停了下來,場麵又恢複了平靜,穩了穩神接著道:“鄉親們,孝河大地永安堡出了這樣一位名震四方的大孝子,是我們孝河人的驕傲!為銘記後人,永垂青史,州府議定改其村名永安堡為‘大孝堡’,並授以‘孝悌賢鄉’之美譽!”
抬匾的另兩個衙役聽到這裏,立刻將牌匾抬著上前站在刺史大人一側,縣太爺就又大聲喊了聲“接匾”,候在麵前的鄭興和趙金剛連忙迎了上去,刺史與孝子鄭興互看一眼,輕輕點了點頭,便親手將上麵書有“孝悌賢鄉”的黑底鎏金牌匾遞在鄭興手中。
人群中又是一片掌聲,經久不息。
掌聲終於落了下來,刺史大人再一次把目光望向鄭興,那目光分明是要眼前這個受到嘉獎、為人楷模的大孝子向圍觀的人群說幾句。縣太爺立刻反應過來,對鄭興道:“鄭秀才,你被刺史大人親授為‘汾州第一孝子’,堪稱楷模,當著眾人說幾句心裏話吧!”
刺史依然在用欽佩的目光望著鄭興,鄭興禮貌地望了刺史大人一眼,將目光移向縣太爺道:“縣太爺,小民鄭興受到如此隆重的嘉獎,實該感謝刺史大人和縣太爺對小民的高抬,是該向父老鄉親們說幾句心裏話的。”
縣太爺和刺史大人都滿意地點了點頭,不等縣太爺當眾請鄭興在人前講話,鄭興便一麵不停地給在場的各位作揖行禮,一麵走上前去。此時,鄭媽、紫薇和唐老先生都凝神在那裏,望著走上前去的鄭興,連不懂事的小燮兒都對自己的父親有些刮目相看。
鄭興站在人前,客氣地拱手深深作揖謝過刺史和縣太爺以及在場的所有衙吏和各位父老鄉親,然後有些不好意思地隨口說道:“讓我說,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我隻是想向大家表表態。古人雲,百事孝當先。其實,不論是對我的母親大人,還是父老鄉親,或者是對那麼多流落來的災民,我鄭興隻是做了一些人生在世本來就該做的事情。父母生養了我們,我的母親身染重疾,我心如錐刺,能不舍身相救嗎?父老鄉親曾經對我舍身相救,恩德難以忘懷,不是父母勝似父母,辦起牲口販運集散社,生意興隆,賺到許多白花花的銀子,我能忘記他們、看著他們受窮嗎?那些流落來的災民,大難臨頭,我們同在一個太陽底下生活,他們也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我們怎麼能看著他們受苦受難不管?人生在世,感恩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去幹一兩件有益於人的實事好。我有一個設想,今日想跟大家說說,下步賺到銀子,我想為父老鄉親開辦一所‘義學’,就是讓村裏所有到年齡該讀書而讀不起書的孩童,都可以去義學堂裏免費讀書;有能耐、有恒心念好書的,願上京科孝就上京科考,若能中個進士什麼的,需要花費,照舊從我這裏往出拿銀子!”
話音一落,下麵立刻發出一片喝彩之聲,掌聲再次熱烈響起,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為之激動的。授匾完畢,當縣太爺領著刺史和幾個衙吏走進院內將“汾州第一孝子”的牌匾高高掛在鄭家正堂屋門額上時,鼓樂響器班子頓時又大作起來,將熱烈喜慶的場麵進一步推向了高潮。福堂領著的幾個夥計在這個時候,也早將手中拎著的一串一串鞭炮頓時燃放了起來,劈啪之聲足足炸了有頓飯工夫,場麵呈現出一派熱烈祥和的喜慶氣氛,所有的人臉上都露出掩飾不住的喜色。
這匾掛上掛那匾。緊接著,該掛“孝悌賢鄉”的牌匾了,刺史說自己要將這塊牌匾也親自掛到合適的地方,鄭興、趙金剛、福堂等人都一時說不準哪兒是合適地方。這個時候,一直在人群外圍站著觀看的魏老先生,卻佝僂著腰身擠了進來。他的出現讓許多人都眼睛一亮。魏老先生走到刺史、縣太爺和鄭興麵前,他的突然出現,讓鄭興甚是激動,他將魏老先生介紹給了縣太爺和刺史,說這是管了幾十年村事的村頭,德高望重。刺史便與魏老先生接言認識,說話非常客氣。客套了幾句,縣太爺便問魏老先生說,此匾掛哪處為好,魏老先生說,刺史大人親臨故裏賜匾不容易,這匾該掛在一進村那堵高高的青磚大壁上,以醒人眼目。他的提議,讓在場的人都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