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答應和親,鬆讚幹布派祿東讚赴長安送聘禮的時候,由於祿東讚機智幹練,深得唐太宗賞識。唐太宗不僅授予他右衛大將軍之職,而且還把自己的外孫女段氏許配給了他,表明了唐太宗對吐蕃的好感。而文成公主入藏,則奠定了唐和吐蕃友好關係的基石。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的吐蕃,生產力比較低下。而唐朝則是最發達、最繁榮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因此,通過漢藏聯姻,中原的生產方式傳入吐蕃,對吐蕃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一些穀物種子和各種各樣的工匠。相傳當地藏族農民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學會了平整田地、築壟挖溝、施肥除草等技術,提高了耕作水平。
文成公主還教藏族婦女紡織、刺繡。在有些地區,漢族工匠裝置上碾镟,用水力來研磨青稞,使吐蕃人學會了使用水力的技術。製陶、製墨、冶金、農具製造技術等也都傳入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改變了吐蕃落後的生活習俗。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人以氈為盤,用手飲酒,以手抓食。文成公主帶去製陶的工藝,使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土木建築傳入吐蕃後,吐蕃上層人物一定程度上地改變了住帳篷的習慣。當時,吐蕃有以赭色塗麵的習慣,文成公主認為不文明,鬆讚幹布便下令禁止。唐朝還給吐蕃送了蠶種,用以養蠶,改變了吐蕃單調的毛皮衣料,還傳授給他們釀酒技術等。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思想文化的發展。文成公主平時信奉佛教,鬆讚幹布在她的影響下,也提倡佛教,還修建了大昭寺,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像供奉在那裏。
文成公主帶去的樂隊,也大大豐富了藏族的音樂。從那以後,鬆讚幹布還派遣吐蕃首領的子弟到唐朝的國子監讀書,學習漢文化。他們回到吐蕃後,對吐蕃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吐蕃原本無文字,以刻木結繩記事,文成公主入藏後,勸告鬆讚幹布創製文字。鬆讚幹布派人到天竺留學,這些人回來後,參考梵文和古和田文,創製了二十個藏文字母,吐蕃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吐蕃原來沒有曆法,不知節氣,以每年麥熟為一年的開始。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天文曆法書籍,吐蕃人參考漢曆創製了藏曆。
文成公主入藏後,鬆讚幹布對大唐的仰慕之情有增無減。文成公主作為漢族人民的友好使者,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其間,唐和吐蕃沒有發生大的衝突。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歸來,鬆讚幹布讓祿東讚上書唐太宗說:“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無不稱臣。高麗自恃地處偏遠,不盡應有的禮節,天子親率大軍征討,凱旋之日,指日可待。大雁在天上飛,也沒有這麼快。鵝和雁是同類,臣特意用黃金冶製一隻鵝,獻給陛下,略表寸心。”
據《舊唐書》記載,那隻金鵝高七尺,可盛酒三斛。用黃金之多,可想而知。其實,唐太宗征高麗,雖然費盡心機,但最終大敗而歸。鬆讚幹布稱其指日凱旋,送獻金鵝慶賀,不過是對唐太宗的奉承。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西域,西域各國都奉送大批貢品,王玄策回國途中被天竺劫掠,逃到吐蕃求援。鬆讚幹布當即發精兵一千二百人,歸王玄策指揮,一舉將天竺軍隊擊敗。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鬆讚幹布遣使吊祭,貢獻金銀珠寶十五種。並寫信給長孫無忌,表示效忠初即位的唐高宗。唐高宗為了嘉獎其忠心,授鬆讚幹布駙馬都尉,封他為西海郡王。
永徽元年,鬆讚幹布病逝,唐高宗為其舉哀,派右武侯將軍鮮於臣前往邏些城吊祭。
鬆讚幹布是西藏曆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他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為鞏固政權,鬆讚幹布曾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
遷都拉薩並建造布達拉宮,把西藏劃為六大行政區域;推廣佛教,創製文字;與唐王朝和尼泊爾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並建成大、小昭寺;統一席量衡製度;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等等。
這對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佛教、醫藥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藏族曆來十分敬重鬆讚幹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除了赤鬆德讚和赤祖德讚之外的三大法王之一。
鬆讚幹布逝世後,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三十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吐蕃逝世。由於她始終不渝地貫徹了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為漢藏友好和吐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受到了漢藏人民的衷心愛戴和尊敬。
吐蕃人民為她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將她的塑像與鬆讚幹布的塑像供奉在一起。為了紀念她,把她入邏些的日子,也就是藏曆四月十五日,作為她的誕辰。唐代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一詩中說:“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