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思想對客觀性的第三態度(2 / 3)

笛卡兒關於我的思想與我的存在不可分離這一原則的種種說法,如果說這種我思與我在的聯係即呈現於並涵蘊於意識的簡單直觀裏,又謂這種聯係是絕對的第一,是最確定、最明白的原則,因此無法設想任何極端的懷疑思想可以不承認這一原則。——他這種種說法是如此明晰而確定,致使近代耶柯比等人關於直接聯係的許多言論,隻可以當作笛卡兒的原則之多餘的重述。

§65

這種直接知識的觀點,並不以指出孤立起來的間接知識不能夠把握真理為滿足,而其特點在於堅持單是孤立的直接知識,排斥任何中介性,即具有真理為其內容。這種孤立的排他性表明,這種觀點仍然陷於堅持著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的理智觀念裏,亦即事實上仍然陷於外在的間接關係中,所謂外在的間接關係,即是基於堅持著有限的或片麵的範疇的關係。持直接知識的人,錯誤地以為他們業已超出了有限的範疇,而實際上則尚未達到。但關於此點,讓我們此刻勿庸詳加發揮。這種排他性的直接知識隻被確認為一種事實,在此處的導言裏,我們也隻能按照這種外在的反思去考察它。至於直接知識的本身將俟我討論直接性與中介性相對立的邏輯關係時再加以說明。但象剛才這種外在的觀點不容許我們考察直接知識這事情的本性或概念,因為這種考察將會引導我們到中介性,甚至於使我們達到知識。故真正的、基於邏輯立場的考察,必須在邏輯學本身以內去尋求。

〔說明〕《邏輯學》的整個第二部分,關於本質的學說,便是主要地對直接性與中介性自己建立起來的統一性的考察。

§66

所以我們就隻能在這裏停留住,權且把直接知識當作一種事實。但這樣一來,我們的考察便導致經驗的範圍、一種心理的現象。照這樣看來,我們必須指出,這是屬於最普通不過的經驗,即許多真理我們深知係由於極其複雜的、高度中介化的考察所得到的成果,這種成果卻毫不費力地直接呈現其自身於熟習此種知識的人的意識之前。數學家,正如每一個對於某一門科學有訓練的人那樣,對於許多問題得到直接當下的解答,然而他得出這些解答是經過很複雜的分析才達到的。每一個有學問的人,大都具有許多普遍的觀點和基本的原則直接呈現在他的意識裏,然而這些直接的觀點和原則,也隻能是反複思索和長時間生活經驗的產物。我們在任何一種知識、藝術和技巧裏所得到的熟練,也包含有這樣的知識或動作直接出現於意識中,甚或直接表現於向外麵反應的活動中和靈活機動地從他的肢體內發出。在所有這些情境中,知識的直接性不但不排斥間接性,而且兩者是這樣結合著的:即直接知識實際上就是間接知識的產物和成果。

〔說明〕同樣,直接存在與間接存在顯然也是結合著的。

胚種和父母,從其所產生的枝葉和後裔看來,隻可以說是直接的、創始的存在。不過胚種和父母的存在雖說是直接的,但它們仍然是有根源的,是衍生出來的;而枝葉和後裔,其存在盡管是中介性的,卻仍然可說是直接的,因為它們存在。譬如,我在柏林,我的直接存在是在這裏,然而我所以在這裏,是有中介性的,即由於我走了一段旅程才來到這裏的。

§67

就關於上帝,關於法律和倫理原則的直接知識而論,這乃是極其通的經驗:

即這種直接的原始性所包含的內容,總需要經過教化,經過發展,才能夠達到自覺,也可以說才能達到柏拉圖所謂“回憶”。換言之,就宗教和倫理而論,盡管它們是一種信仰和直接知識,但仍然完全是受中介性的製約,所謂中介性,是指發展、教育、和教養的過程而言。

〔說明〕主張天賦觀念以及反對天賦觀念的人,都同樣為互相排斥的對立所支配,即雙方都認為某些普遍規定和心靈在本質上的直接的聯合與另一種由外在的方式而產生的、通過給予的對象和表象作為中介而引起的聯合之間,有了堅不可破的對立。有人對於天賦觀念說曾予以經驗論的反駁,認為既然人人皆具有天賦觀念,譬如矛盾原則既是人人意識中所共同具有的,那麼他們必然知道這個原則。因為矛盾原則以及別的類似的原則,均算作天賦觀念。我們可以將這個反駁認作是一個誤解。因為這裏所說的原則,雖是天賦的,卻並不因此便具有我們所意識著的觀念或表象的形式。但這個反駁用來反對直接知識,卻完全中肯,因為持直接知識說的人明白宣稱隻有在意識之內的內容才可以說是具有直接知識的性質。如果我們假定持直接知識說的人也多少承認,特別就宗教信仰而言,必然是包含有**教的或宗教的教養和發展的,那麼,當他一說到信仰時又想抹煞中介性,這就未免陷於偏見。或者,既然承認了教養的必要性,而又不知道中介性的重要,這也未免太缺乏思考了。

附釋:當柏拉圖哲學說到理念的回憶時,意思是說理念是潛伏在人心中,而不是如智者派所主張的那樣,認為理念是從外麵灌輸到人心中的。但認知識為一種回憶,卻並不排斥把人心中潛在的東西加以發展,而發展不是別的,即是一種中介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來說明笛卡兒和那些蘇格蘭哲學家所提出的天賦觀念。這些觀念原來也不過是潛伏的觀念,必須看成是人所固有的秉賦。

§68

在上麵所說的這些經驗裏,總是向與直接知識相聯結的對象中去尋求真理。這種聯結最初雖僅不過是外在的經驗的聯係,所以隻要對經驗的考察本身來說,這聯係足以表明它自身是本質的和不可分的,那麼,這種聯係就是常久的。再則,如果按照在經驗中的這種直接知識自己本身,就其為對於上帝和神聖事物的知識而言,則這種意識一般地將被認為是高出於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以及高出於自然心情中直接的欲求和嗜好。這種提高就是過渡到並且歸宿到對於上帝和神聖事物的信仰的過程。所以這種信仰就是直接知識和確定性。

但它並不因此便沒有中介過程作為它的前提和條件。

〔說明〕我們已經指明過,那從有限存在出發的所謂對於上帝存在的證明,也表明了這種提高。從這個觀點看來,這些證明並不是矯揉造作的反思作用所臆創,而是精神自己本身的、必然的曲折進展的中介過程,雖說在通常的形式裏,這些證明沒有得著充分而正確的表現。

§69

直接知識論的主要興趣乃在於指出從主觀的理念到〔客觀的〕存在的過渡,並斷言理念與存在之間有一個原始的無中介性的聯係。即使完全不考慮由經驗中映現出來的聯係,單就由理念過渡到存在這一中心點來說,在它本身內也是包含有中介過程的。而且在它的這種〔中介性〕的規定裏,它既然是真實的,並不是一種和外在東西並通過外在東西而形成的中介過程,而是自己包含著前提與結論在自己本身內的中介過程。

§70

這種觀點的主張是這樣的,即無論作為單純的主觀思想的理念,或者作為單純的自為存在,都不是真理;——一個僅僅是自為的存在,一個與理念無涉的存在,隻是世界中有限的感性存在。因此,這種說法,隻是直接地斷言,理念隻有存在為中介,反之,存在隻有以理念為中介,才是真理。直接知識的原則自應排斥無規定性的空洞的直接性、抽象存在或純粹的、自為的統一,而力持理念與存在的統一。恐怕隻有由於不用思想才會看不見,舉凡兩個相異的規定或範疇的統一,並不僅是純粹直接的或漫無規定性的空洞的統一,反之,必須認定其中的一個規定隻有通過另一個規定為中介才會有真理。——或者可以說,每一個規定隻有通過另一規定的中介才得與真理相結合。——至於中介性的規定即包括在那個直接性自身之內,這種說法,在這裏就被表明是一種事實,對於這種事實,知性,依照直接知識自己的根本原則,也不會出來反對。隻有通常的抽象的理智作用〔知性〕,才會把直接性與中介性雙方,每一方都各自認作絕對,以為兩者之間有一堅固的鴻溝。因而在設法去聯合雙方時,自己給自己造成一個不可克服的困難。這個困難,有如我們所指出的,事實上並不存在,而且也是消失在玄思的概念裏的。

§71

直接知識論的片麵性給自己帶來了一些規定和後果,除了其基本原則已於上麵討論之外,其要點尚須略加指出。第一、既然真理的標準、不是內容的本性,而是意識的事實,那麼凡被宣稱為真理的,除了主觀的知識或確信,除了我在我的意識內發現的某種內容外,就沒有別的基礎了。這樣一來,凡我在我的意識內發現的東西,便擴大成為在人人意識內發現的東西,甚至被說成是意識自身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