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資料篇:龍的傳說(2 / 3)

西方區:西方主流麵沒有龍(loong)文化,他們後來接受的一神教文化壓製自然神文化(還曾燒死大量女巫),dragon(拽蚣,惡魔)雖然被基督教傳教士譯為漢語的龍、因而有人說是西方龍,其實不是一個物種,導致漢語的龍在西方文化被惡魔化,這種結果之一是有人接受所謂西方龍說法。一定注意:龍的正確英文名是Loong,不能接受對中國主族、對東亞主要形象的妖魔化譯法!(基督教《聖經》以來的文化,dragon即惡魔是客觀事實,是現實!何況它與漢語的龍的生物構造不同!比狼、狗的外形區別更大,是不同物種)。

一大謎題:中國老百姓裏傳說看到龍的現象,遠遠超過史籍所記載的那種程度,可是,西方社會雖然是一神教,但現代科學研究領域一般是不顧宗教限製的、可以衝破宗教限製,歐洲、美洲那個廣大的區域怎麼沒有龍(loong)現象的報道?另外,非洲流行多神教,沒有限製龍傳說的宗教,怎麼也沒有龍的傳說?謎題

按爪分類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龍

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隻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曆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鳳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鳳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隻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隻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係,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製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曆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隻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韓國的龍就隻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按職能分類

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輪王大福人藏者。”輪王也稱“轉輪王”、“轉輪聖王”等。古印度神話傳說,此王自天感得輪寶,轉輪寶而降伏四方。佛教襲用此說,稱有金、銀、銅、鐵四輪王,四輪王都擁有多種寶藏。

按出生形式分類

分為胎卵濕化四類。《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龍有胎卵溼化四種。”

其他分類

虺(huǐ):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龍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