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資料篇:龍的傳說(1 / 3)

這一篇是一篇資料篇,主要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了一下龍這種生物。

龍的基本介紹

龍,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降雨。龍在封建時代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指中國天文的四象。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也代表著龍圖騰,是龍

中華民族統一的標誌。傳說最初的“龍”來自一個團結勇敢且驍勇善戰的部族,他們每攻陷一個部落打敗一個部族的軍隊,奪得帶有部落圖騰圖案的戰旗後便收藏起來,久而久之,他們已經打敗了很多曾威名遠揚的部族,這個戰無不勝的部族把繳獲的戰旗聚起來並裁下所需部分,拚湊起來便有了最初的“龍”,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威力,不容置疑的統治力。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一種文化的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中國人激動、奮發、自豪。

《龍:神話與真相》一書認為,龍在古代確實存在過。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的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鱷類的壽命極長,可達數百年以上。而且有些鱷類的動物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氣壓變化預知晴雨。每當下雨之前,它會發出怒吼,聲音如雷。龍是人類心目中的雨神、雷神和鼓神。人們對龍充滿了敬畏、恐懼;無疑龍是非常神秘和具有危險性的。

龍亦指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讓對中華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國人崇拜龍的行為會讓西方人產生中國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負麵印象。為了避免這種混淆,有學者提出,把“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ng”。以“犭”或“飛”於“龍”字結合為新字代替現在的龍,但尚未得到廣泛認可。

龍是中華、蘇美爾、印度、尼泊爾、不丹、東北亞、東南亞等亞洲文化體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重要內容。

西亞區:據北京日報“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龍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出土的五千年前的屬於蘇美爾人的圓形石印章上雕刻(陰刻)龍,頭上有兩角,形象相似於中國史前時代的龍。漢語意義的龍不獨中華才有。公元前二十四世紀末蘇美爾小國被閃米特部落阿卡德人所滅,而包括古埃及人在內的閃族後來信仰唯一神“拉”、安拉(古埃及人自稱KMT,其後常用的Hamite閃米特人一詞即源於此詞),抑製了自然神文化。

南亞區:在公元前一世紀(距今2100年前)的印度壁畫中發現漢語裏那種龍的形象。事實上,遠在印度佛教創立之前,在印度神話和民間傳說中,Naga(那伽,龍)具有神性,能幻變為人形,有自己龐大的龍王龍女家族。佛經結集者對印度民間那伽故事進行加工和再創作。這類優美傳說流播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龍

東亞區:受中華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影響,無論東北亞還是東南亞,廣泛崇奉龍,東南亞寺廟裏一般都雕龍刻像,他們的龍文化大多屬於百越文化係列。

美洲區:屬於非標準型龍文化,掌管雨水,也是天使而非惡魔(dragon)性質。從墨西哥城到尤卡坦半島,無論在阿茲特克文化遺址還是瑪雅文化遺址,羽蛇是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崇拜的神,掌管雨水和豐收,那不是標準的龍,是龍加羽。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相當於中國曆史的商末周初)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第安文化的搖籃。奧爾梅克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印第安人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共工,南方火龍

神是火龍祝融。這種類似是各自獨立產生的還是佐證了中華人種早在遠古東渡美洲?還有待更多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