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22(3 / 3)

三、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所麵臨的挑戰。

中國金融主導權的捍衛關鍵取決於上海等地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發展狀況和運營實力。事實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自1992年啟動以來,經曆了坎坎坷坷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體係中,它的作用還很不起眼,甚至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會接受越來越多的挑戰。比如,中國金融漸進式的開放戰略會不會製約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所付出的努力?換句話說,即使上海加快金融開放和金融創新的步伐,是不是就一定會形成一個被眾人青睞的國際金融中心?盡管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很難作出前瞻性的預測,但是,有一點是可以堅信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是市場的力量所造就的,政府的作用就在於很好地去借助於市場的力量去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通過不斷完善的製度建設去避免市場失敗的可能性,而不是脫離實際去主觀地控製或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展的節奏,那樣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盡管上海麵臨的挑戰多種多樣,但是隻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不變,那麼,上海唯一需要去努力改善的就是提供全球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服務。早在20世紀30年代現代金融理論的創始人之一費希爾就提出了著名的分離定理,指出正確反映金融資源配置的價格體係是唯一能夠使得金融資源配置的經濟主體自發地去實現社會財富能夠達到最大化的那種(經濟學中所強調的)最優的投資和儲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正確反映現在和未來金融資源供需關係的價格指標,比如利率和彙率的市場化就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先決條件。但是,後來國外大量的經驗和理論又證明,費希爾的分離定理存在很多嚴重的缺陷,這就使得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努力目標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第一,金融資源配置就是“投資”未來,含有很高的不確定性,有時無法通過費希爾所描述的定價機製來完全反映未來的供需關係,於是分擔由此帶來的各類金融風險就變得十分重要。所以,從風險管理這個意義上講,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風險分擔能力較強的金融機構的發展就變得至關重要。可喜的是,上海正在強化這方麵的建設。

第二,僅僅提供上述避險的機製和工具還是無法完全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因為是投資未來,人們會不斷根據自己對未來認識的深入而調整自己過去的投資和儲蓄方式,當這種調整行為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時,事先就很少會有人來光顧這樣的金融市場,那麼,國際金融中心也隻是徒有虛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發揮金融的網絡效應,拓展和深化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是減少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比如人民幣的國際化、資本市場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等都是增加國際金融中心流動性的有效戰略。當然,交易成本和金融中心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有直接的關係。

第三,因為參與金融資源配置的各個主體的行為是不一樣的,有的部門為融資而發行證券,有的部門為追求財富增值而需要買進能夠實現這一目的的證券,也有的部門是發揮自己的專業特征和規模經濟的優勢,提供實現上述投融資需要的證券交易服務並從中分享金融資源有效配置所帶來的收益。這就需要各個部門各盡所能才能取得雙贏。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資源配置的效率會變得很低和很不公平。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於各個經濟主體部門適度的透明性也是保障國際金融中心集聚效應的前提條件。適度是注意到金融市場存在搭便車(不勞而獲)的行為,這反過來會削弱各個部門信息披露的能動性。每年中國央行上海總部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穩定報告》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會起到十分積極的

作用。

第四,由於金融資源配置是投資未來的活動,再加上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斷深入,它的複雜性和有效配置所需要的資源能量越來越超過非專業的消費者個人所能掌控的範疇。2007年年底,在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區和國家中,機構投資者的空前活躍既帶來了金融市場的繁榮,又導致了某些金融市場的危機和迅速衰敗,其原因就在於委托代理問題變得十分突出。機構投資者為了個人或局部的利益去犧牲他人和別國的經濟穩定,東亞危機的案例讓我們記憶猶新。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一套完整的金融合約體係和可以信賴的法律及監管製度是保證市場參與者的激勵機製不會因為扭曲而破壞國際金融中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五,人們依賴國際金融中心的最終目的之一可能是它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為人們創造財富提供機會和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甚至相對而言的適度的“資產價格波動”也可能會對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帶來正向的推動作用。當然,關於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或經濟波動之間的關係,至今還是國內外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不管怎樣,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努力目標應該是為最大程度實現全球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努力發揮所需要的六大基本功能:即費希爾最早提出的基本的“價格發現功能”,再加上“風險分擔、流動性保障、信息生產、公司治理和價值創造”等五大功能。它們之間不是替代關係、獨立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協調關係。隻有發揮和協調好這六大基本功能,上海未來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一個“和諧的經濟和金融發展互動關係”的國際金融中心,從而才能保持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較高和較穩定的金融主導權。另一方麵,就目前而言,上海一定要以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為重要的依托,不能好高騖遠,要先做好眼下物流、航運和貿易所伴隨的大量的金融國際結算業務,從中積累寶貴的市場經驗,同時,也要盡力去完善資本市場、製度體係和人才隊伍的建設,為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全麵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