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21(2 / 2)

第二篇題為《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都是“金融脆弱性”惹的禍?》的文章,以2008年越南遭遇到的泡沫破滅、貨幣危機作為題材,分析了東亞模式製造業立國、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與國內金融資產泡沫之間的內在聯係。筆者想告訴讀者的是,不管是越南這樣經濟體較小的國家還是中國這樣經濟體龐大的國家,大家所麵臨的問題都是相同的,隻是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存在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第三篇題為《都是美國人惹的禍嗎?》的文章,以日本經濟在金融大海嘯爆發之後受到重創的事實為例,闡述了東亞對外依存型的增長模式所麵臨的嚴峻挑戰。筆者分析了為什麼看上去不靠價格競爭的日本製造業在危機麵前比靠價格競爭的中國企業還感到無奈的原因,同時也揭示了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在歐美消費結構改變的情況下顯示出的“比較優勢”。

第四篇題為《“兩型社會”建設應該成為“東亞合作”共同的主題》的文章,首先基於產業經濟學中的“微笑曲線”理論,向讀者揭示了全球致富的方式和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秘訣”;然後,也反省了東亞模式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失衡結構”。東亞各國若想告別產業發展的缺陷,就應該在“低碳經濟”這個新興產業崛起的過程中加強合作,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來突出區域的競爭優勢。

第五篇題為《日本“泡沫經濟”的命運會在中國重演嗎?》的文章,向讀者介紹了東亞模式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財富積累和金融資產泡沫之間的內在聯動機製。筆者以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簽訂了讓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後,國內遭遇到的產業空洞化、金融資產泡沫化的結果為背景,分析了“日本病”在中國重演的可能性,並提出了我們應采取的有效應對措施。

第六篇題為《四個難兄難弟走在一起》的文章,向讀者描述了“後危機時代”被西方世界密切關注的還有“金磚四國”的發展狀況這一現象。出人意料的是,這四個國家今天都以主動的姿態分別強調了自己與其他三國深化合作的意願。筆者對今後四國合作的前景和所麵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

下麵,就讓我們親自去品味一番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後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