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麵對美國貿易反傾銷的不斷升溫,我們完全可以“以牙還牙,當仁不讓”。但是,中國如果過於和美國針鋒相對的較量的話,結果可能適得其反。當然,在中央政府努力通過製度改革推進內需市場培育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中國現階段的發展特征,外彙財富的保值和安全運作依然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頭等大事之一。可以這樣說,“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是世界經濟合理分工,資源向最優配置方向努力的必然結果!目前真正的問題在於,全球化所創造的財富給誰使用和如何管理!次貸危機告訴我們,把財富給予沒有參與全球化財富創造的人來分享,一定會出現債務償還的大問題,而沒有受到有效監控的專業化金融機構很容易過多地利用金融市場的“缺陷”來掠奪他人付出努力和代價後才得來的財富。而且,後者金融資產管理的失職行為才會導致這次金融大海嘯所出現的,不付出努力的人也來分享全球化所帶來的寶貴財富這樣荒唐的局麵。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和歐洲發出共同的強化國際監管的聲音,最容易形成包括美國自身在內的“國際合力”,最能夠在現階段獲取最明顯的“雙贏”結果,也最能夠反映出中國政府“自由貿易”和“國際貨幣體係改革”的理念!
二、“國際金融監管統一模式”的意義。
盡管如此,目前歐洲主導的國際金融監管體係還存在很多技術性的障礙,如果我們對此了解不深,就不能發出保護本國利益的強大聲音,我們自己也就不能對這種監管模式所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和有利機會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在這裏,筆者歸納了現在正在推行的全球統一監管模式的利弊,供讀者參考。
第一,在今天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的金融機構要想站穩腳跟,都呈現出了一種做大規模的戰略。針對業務範圍廣闊的金融壟斷巨頭,如果沒有一個覆蓋全方位的綜合性跨區域金融監管體係,是不可能發現風險、抑製風險,尤其是規避像這場金融大海嘯這樣規模的係統性風險的。所以,中國要積極參與到國際監管體係的建設工作中。
第二,如果監管模式采取“各管各”的方式,國際投機資本就會利用金融全球化的大環境去進行監管製度上的尋租、套利,最後導致危機無法防範,或者各國為吸引外資不得不放鬆監管模式,從而導致係統性風險積累得越來越大,最後殃及全球。目前美國和歐洲在這方麵的對立程度非常明顯。美國有很強大的勢力在抵製監管,認為過度看重監管可能會削弱美國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的創新能力和獲利優勢。所以,中國在推進監管體係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適度性,否則,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甚至效果適得其反的情況。為此,我們應該在國際舞台上尋求統一的標準,至少是針對發達國家,而對內也得構築起抵禦持製度套利目的進場的熱錢的防火牆,並且在發達國家麵前闡述發展中國家正當防衛的立場。
第三,很多分散在各監管部門的有用信息根本無法傳遞到公共平台上,等到問題嚴重時,已經防不勝防了。尤其是對於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投機行為,如果不能全方位把握其行蹤,就很有可能會錯失良機,造成漫天的大火。中國也應該關注這一正在構建中的國際平台,並對它的運行機製和管理方法有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