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調查涉及哈爾濱市855名初、高中生。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父母經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1.68%,離婚家庭的為30.30%,和睦家庭的為18.88%。
簡而言之,父母的爭吵對孩子有以下幾個直接的傷害:
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是由於學習,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來源包括:暴力電視、父母及教養者的行為、同伴的行為等。夫妻吵架過程中,不僅有合理的爭論,有時還會由於衝動脫口而出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髒話也間或有之,有的夫妻甚至還大打出手。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日後小孩子在遊戲時,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辦法。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不同意見或者衝突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社交中的衝突。在小學低年級兒童寫給“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訴說人際關係方麵的苦惱。幼兒園中小朋友的社交技能即出現了很大差異,他們也開始對人際關係敏感起來:小朋友為什麼不跟我玩?有的幼兒隻會采用強製性手段來解決問題,達不到目的就搞破壞、搗亂,進行報複,結果小朋友們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訓練。夫妻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誤以為吵架、打架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不知道應該克製自己的怒氣,不會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辦法解決衝突。
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衝擊,產生恐懼、悲傷、無助感等消極情緒。夫妻吵架時往往吵得臉紅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門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嚇的不知所措。夫妻倆吵得激烈的時候,對孩子的哭喊也充耳不聞。孩子不由得以為爸媽不要自己了,備感傷心和無助;而看到自己認為最親密的人之間也針鋒相對,孩子會感到自己認為最安全的避風港也不複存在,內心湧起深深的恐懼。
使孩子的性格、行為出現扭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擊性顯著增強以外,孩子的性格、行為發展都會出現扭曲,變得感情冷漠,對他人缺乏信任,為人刻薄、愛挑剔、脾氣暴躁,或者性格內向、壓抑、容易退縮,對外界事物喪失興趣。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再好的夫妻,也難免吵架,但吵完架後,千萬別忘記安慰一下受到驚嚇的孩子。
首先,夫妻倆應該當著孩子的麵和好,明確無誤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經過去,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勵孩子把當時的感受說出來。再有針對性地加以寬慰解釋。比如孩子說害怕,要弄明白具體怕的是什麼,是父母當時的高聲喊叫,還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後向孩子解釋,說爸爸媽媽當時是一時衝動,沒有控製自己等。孩子盡管對這些解釋有點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媽媽平心靜氣地講話,自然也會平靜許多。時間久了,隻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會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漸漸淡忘。
還有,應注意孩子有沒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無意的模仿,告訴孩子這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會說:“爸爸那天就這麼說的!”家長不要一句“大人能說,小孩子不能說”把孩子堵回去;應該承認,那天爸爸這麼說也不對。
孩子的心靈是純結美好的,他們需要成人的精心嗬護。要使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間即使有矛盾衝突也應避開孩子冷靜處理,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更不能把孩子作為自己與對方較量的籌碼或攻擊對方的工具,讓不懂事的孩子卷入大人的是是非非之中。
如果夫妻雙方的關係的確難以調和,也應該盡量為孩子著想,理智地對待衝突,盡量對孩子解釋清楚,向孩子保證不會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對孩子曆數另一方的不是,把恨和報複的種子撒進孩子幼小的心靈。當然,也不能因覺得對不起孩子而溺愛孩子。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9325/6647884.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