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重述與結論 (3)(1 / 3)

自然選擇隻能依靠細微小的、不間斷的、有利的變異的積累而產生作用,因此它不可引發強烈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僅能依據暫時的與緩慢的步驟產生作用。所以,“自然界中無飛躍”這一格言,已一次次被新增加的知識所證明,依照該學說,它便能夠被理解了。我們可以說明,何以能夠通過近乎無限多樣的方式在整個自然界中實現同樣的普通目的,因為各個特點,隻要獲得,便能久遠遺傳下去,且已在諸多相異方麵變異了的結構肯定適應一樣的普通目的。總而言之,我們可理解,即便自然界在革新上是小氣的,何以它在變異上是浪費的。可是倘若各個物種都是獨立創造出來的,則就沒人能說明何以這應該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了。

我覺得,依照此學說,還能夠解釋非常多另外的事實。自然界這樣奇妙:某種啄木鳥長相的鳥能在地麵上覓食昆蟲;不多或永不鳧水的高地的鵝有著蹼腳;某種像鵠的鳥可以潛水並捕食水中的昆蟲:某種海燕有著適於海雀棲息的習性與結構。還有數不清的另外的例子也是如此的。可是依照下述的觀點,也就是諸物種都往往在力求增加數量,且自然選擇不間斷在讓各個物種緩慢變異著的後代和自然界中未被占據或占據得不完全的區域相適應,則以上事實就不足為怪,且是能夠推想到的了。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整個自然界中為什麼會產生此般多的美;因為這大多數是選擇作用的結果。根據我們的感覺,美並非通常,所有看見過一些毒蛇、一些魚、一些有著醜惡得如歪扭人臉那般的蝙蝠的人都會承認該點。性選擇曾經贈與雄者最鮮豔的顏色、最優美的樣式,以及另外的裝飾物,偶爾也贈與相當多鳥類、蝴蝶與別的動物的兩性。有關鳥類,性選擇一般讓雄性的鳴唱不但能取悅於雌性,而且可取悅於人類的聽覺。由於彩色相襯於綠葉、花與果實顯得很鮮明,所以花就極易被昆蟲發現、並被訪問與傳粉,且種子也會被鳥類分散開來。一些顏色、聲音與形狀何以讓人類與低於人類的動物產生快感--也就是最簡單的美感在起初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不得而知,如同我們不了解一些味道與香氣最初如何讓人適意一般。

由於自然選擇經由競爭產生作用,它讓所有地方的生物得以適應與改進,這僅是對其同位者來說;因而無論哪個地方的物種,即便依照普通的觀點被假定是為那個地區創造且相當適應該地區的,卻被來自於另外的地方的歸化生物所擊敗與排擠掉,對此我們用不著驚訝。自然界裏的全部設計,甚至如人類的眼睛,依據我們的判斷,並不是一定完全的;又或是它們有些和我們的適應觀念相對立,對此也不用覺得奇怪。蜜蜂的刺,當用作進攻敵人時,會使得蜜蜂自己死亡;雄蜂為了一次交配而被繁殖眾多,交配完後就被其不可生育的姐妹們殺死;樅樹花粉的令人吃驚的浪費;後蜂對其可育的女兒們所有著的本能仇恨;姬蜂在毛蟲的活體內覓食;以及別的類似的例子,也不用覺得奇怪,從自然選擇學說來說,事實上奇異的事情反倒未曾發現更多的缺乏絕對完全化的事例。

支配產生變種的複雜而不易理解的規律,依我們的判斷來看,相同於支配產生明確物種的規律。在這兩種情形下,物理環境仿佛產生了一種直接的與確定的效果,可這效果到底有多大,我們卻說不明白。這般,當變種進入任何新地點之後,偶爾它們便獲得當地物種所固有的一些性狀。對於變種與物種,使用與不使用這些性狀仿佛產生了特別大的效果:倘若我們看到下述情況,就不易反駁此結論。比如,有著不能飛翔的翅膀的大頭鴨所處的環境基本上和家鴨一樣;有時穴居的櫛鼠是失明的,一些鼴鼠一般是失明的,且眼睛被皮膚所遮蓋;在美洲與歐洲暗洞裏生活的諸多動物也是失明的。有關變種與物種,相關變異仿佛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所以,當某個部分產生變異時,另外的部分也必定隨之產生變異。對於變種與物種,長久失掉的性狀偶爾會在變種與物種中再次出現。馬屬的諸多物種與其雜種的肩上與腿上有時會出現條紋,依照特創說,此事實又怎樣解釋呢!倘若我們確信這些物種都是傳自於有著條紋的祖先,如同鴿的非常多的家養品種都是傳自於有著條紋的藍色岩鴿那般,則以上事實的解釋將是多麼簡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