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國:西晉、春秋時代的諸侯國之一
江西靖安縣水口鄉的一座東周古墓的發現純屬偶然,如果不是盜墓被舉報,這座輝煌的藝術寶庫可能還將沉眠地下而無緣顯露真身。這是典型的“一坑多棺”的奇特葬式,充滿了重重懸念:47口東周時期的杉木棺材同時葬在一個墓穴中,但主棺裏空空蕩蕩。是否曾被盜墓賊光顧過?為什麼一座古墓中埋有47位死者,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除了8號棺裏發現了一副完整的人骨架外,其他幾個棺中僅發現了6組腦組織,令人吃驚的是,在人腦組織縫隙中竟然長出了晶瑩剔透的綠色晶體,這究竟為何物?但是更大的懸念也許在後麵,這座古墓的發掘,這座千年古墓,是否與一度消失的古徐國有所關聯?
根據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的李伯謙教授介紹,靖安從清代末年就出土過徐國銅器,1979年在挖地基修路時更是挖出過一座名為“盧盤”的徐國青銅器。因為當年的徐國在今天的蘇北一帶,而千裏之外的靖安竟然出土徐國的文物,這裏麵隱藏著什麼玄機?徐國早已湮滅史籍多年,不曾有過詳細記載,這座開啟的千年古墓,或許能找到關於這個古國遷徙的蛛絲馬跡。
後羿是英雄還是野心家?
徐國屬於東夷諸國之一,它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夏禹時期。
據說在舜統治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水,災禍累及百姓。舜派鯀去治水,鯀采用圍堵的方法,不但沒有治理好橫流的洪水,反而勞民傷財,毫無功效。因為治水無功,舜將鯀處死,並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禹采用和他父親不同的方法,采用疏導之術引導洪水順河入海,結果取得了成功。從此,大禹就受到了舜的賞識,舜年老後,就將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在禹治水的過程中,東夷族領袖伯益率領部眾追溯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禹年老後,按照禪讓製度,將王位禪讓給伯益。可伯益看禹的兒子啟年輕而賢明,堅持讓賢,隻在啟的守喪期間代攝了3年政事,等到喪滿,立刻跑到箕山(在今河南省)之南隱居起來。啟感念伯益禪讓歸隱的高義,便把伯益的次子若木封在徐國,即今山東中南部一帶、安徽省泗縣以北的地方。從此,伯益的子孫就世世代代在這片叫做徐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起來……
這就是關於徐國來源的傳說。除此之外,還有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也與徐國有關。
“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上至八旬老叟、下到三歲頑童,都是十分熟悉的。後羿和妻子嫦娥是堯帝時代的神人。當時,天帝有10個兒子,就是10個太陽,天帝安排他們輪流照耀人間。10個太陽貪玩,一起溜出來。天上同時出現了10個太陽,天帝命善於射箭的後羿到人間管教自己的兒子。後羿看到人間的苦難怒不可遏,一口氣射掉9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藏起來得以保命。後羿救助了百姓,卻殺掉了天帝的9個兒子,天帝把後羿永遠貶斥到人間。後來,後羿到西王母那裏去求來幾顆長生不死之藥,誰知,嫦娥竟然趁後羿不在偷吃了全部的靈藥,飛到月亮上的廣寒宮中去了。
故事終歸傳說,曆史上卻真有後羿其人,他的妻子也確實叫嫦娥。這個後羿,就是徐國國君。可是這個英雄光輝形象十足的故事卻和史實有著較大的出入。
據說,當年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愛好打獵,有一次,出去打獵,一百天對朝政不聞不問。後羿雖然隻是小小徐國的國君,但是卻有著極大的政治野心,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是個機會,就帶兵進駐洛水北岸,將太康的歸路決斷。太康歸路被斷,隻好在洛水南麵流亡。後羿乘機把持了夏朝大權,他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為王,獨攬朝政。仲康死後,後羿更加肆無忌憚,堂而皇之地奪了夏朝的王位。夏王後羿窮奢極侈,他依仗自身武力高強四處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親信寒浞處理。寒浞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羽翼豐滿後,就趁後羿打獵歸來時把他殺了。
寒浞奪得了王位,派人到處追殺仲康的兒子相。相四處逃往,最後被寒浞捉住殺死。相死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懷有身孕。相的妻子無以為計,隻好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為有仍氏部落放牧牲口,日漸長大。寒浞聽說相有個遺腹子後,四處發兵追討,意欲斬草除根。少康成人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邑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10裏),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勵精圖治地治理國家了……
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後羿是一個敢於犧牲、甘於奉獻並且武藝出眾的英雄;然而,現實中的後裔卻是政治野心極強的野心家。兩者有著如此明顯的差別,這不能不說是曆史和人們開的一個大玩笑了。
徐偃王因何丟掉了江山。
唐代韓愈作《衢州徐偃王廟碑》雲:“徐與秦俱出伯翳,而秦處西偏,而秦以武勝,虎吞諸國為雄,諸國皆入秦為臣,秦無所利,上下相害,卒僨其國而沉其宗。徐得處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除刑爭末事,待四方以仁義。得朱弓銅矢之瑞,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令造父合楚伐之。徐不忍鬥其民,故走死其國。偃王之後,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跡史書;而秦後,茲無聞家。非偏有厚,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
這是韓愈對徐偃王的一片肯定的文字,也是對其仁義之心的褒獎之詞。
徐偃王誕生在周昭王三十六年,他全名嬴誕,關於他的出生還頗有一番神秘色彩。他生下來時是一個肉球,胞衣沒有破開,家人以為怪物不祥,就把他拋棄在了河水邊上(“生而胞不坼,以為不祥,棄諸水濱”)。可是,徐偃王命不該絕,有獨孤姓的老人,養了一隻名為“鵠倉”的狗,發現了嬴誕。老婆婆看到肉球裏麵有東西蠕動,剖開一看居然是一個嬰孩,哭聲洪亮,麵色圓潤,如獲至寶,以為是上天的恩賜。偃王左右手上各有一團複雜紋理,一字像“偃”,一字像“王”。故名為徐偃王。
不但如此,徐偃王小時候還以一些極為特殊的地方。據《屍子》載,徐偃王剛出生時“有筋而無骨”,身體極度柔韌。偃王小的時候,“喜入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荀子·;非相》載:“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意思是偃王的眼睛比馬眼還要大。“王生有異相,目不能視細,望遠乃見。”由於有一雙特殊的眼睛,徐偃王隻能看較遠的東西,近的、細小的則看不清楚。當然,這都是傳說,至於到底是否如此,恐怕沒有人能說清楚了。
後來,徐偃王重新回到了王宮中,接著又繼承了王位。從此,徐偃王勵精圖治、廢寢忘食地治理國家。為了治理好徐國,徐偃王“弛甲弋,墜城池,修行仁義,被服慈漫,視物如傷,以懷諸侯”。他裁省軍費用於發展民生的諸項事業,以仁義治理民眾,以誠信對待諸侯。在他的治理下,徐國人民安居樂業。
後來,東南諸侯有人作亂,周天子令徐偃王率領東方諸侯平定叛亂,同時賜封他為伯。東方各諸侯“贄玉帛死生之物,朝於徐”。徐偃王得意忘形,正式稱“王”。他是西周諸侯國中第一個向周天子稱王的諸侯。
依照周禮,王要有王的禮製。於是,徐偃王開始營建徐國國都。《地理誌》載,“故徐國,其城周十二裏”,而周天子的都城也不過九裏。國都建好後,徐偃王有了“欲霸上國”的野心。這時候,有一個徐國人在挖水渠的時候,得到“朱弓銅矢,以為天瑞”的祥物,獻於徐偃王。當時隻有周天子才有征伐的權限,而弓矢是征伐之物,這次祥物顯示出上帝把征伐之權授予偃王。這時,東方大小三十六國諸侯自願割地獻徐,有一些諸侯國甚至自願並入徐國聯邦,徐國從一個百裏小國變成地方數百裏的中等諸侯國。徐偃王也以為自己有了雄霸天下的實力。
但是,徐偃王想的是仁霸天下、文霸天下,而不是武霸天下。
這時,周天子穆王正在派兵征西,討伐遊離在周朝邊境線上的少數民族犬戎族。凱旋後,他命令工匠製作成八駿車駕,然後帶著儀仗隊巡遊天下。當周天子遊曆到昆侖山時,碰到了西王母,他與西王母“宴於瑤池,歌謳忘歸”。西王母居昆侖之巔,是神話裏專管天下災難的神仙,與周天子相識後,演繹出人神之戀的佳話。
周穆王聽說徐偃王逾製建都後,勃然大怒。於是發雄兵來攻打徐國。當浩浩蕩蕩的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徐國的老百姓們知道大難將至,於是奔走哭號,滿城悲聲。
麵對攻打徐國的兵士們,徐偃王歎息說:“聖人不可殺人已呈己欲,君子不處危邦,楚患者,誕一人而已,我去,則刀兵可息。”這樣,徐偃王棄城而走。可是,敵軍緊追不舍,徐偃王無奈之下跳海自殺,臨終之前歎息說:“吾賴於文德,不明武務,以至於此。”就這樣,這個喜歡談論文明教化的仁德之君的生命就在茫茫的大海中畫上了休止符……
(2)良渚古國:無限風光背後的曆史記憶
南依人間天堂杭州,北接魚米之鄉湖州,西有連綿起伏的山丘,東有一望無際的沃野,這一片土地,在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眼中,真是美好的水陸天堂。夏鼐稱此處為良渚,“良”即“佳、美、好”的意思,“渚”即為“水中的陸地”。這個杭州市餘杭區轄下的一個鎮,這片江南水鄉中最好的一塊“風水寶地”,在無限風光的背後,更隱藏的一段輝煌的曆史、一段消失了的記憶。
良渚人屬於哪個部族。
1959年,“良渚文化”這一名詞正式被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提出,並以其為中華文明的誕生作出卓越貢獻的原始文化的名稱。“良渚文化”,這個響亮的名稱很快被接受並沿用至今。
良渚文化分布範圍寬廣,影響麵北至魯、豫,西進兩湖,南抵閩、粵、台,中心地區則在太湖流域。良渚鎮、湖州錢山漾、上海馬橋、江蘇吳江龍南、張家港鹿苑鄉都是著名的良渚文化遺址。
關於“良渚文化”的發現有著一個曲折的故事:1936年11月3日,南方的天氣猶如以往一樣陰冷潮濕,一切都一如平常,毫無征兆。西湖博物館的一位年僅24歲的、名不見經傳的小青年施昕更,正在田埂的泥土中進行田野考古。施昕更祖籍餘杭良渚,他生於斯長於斯,自小就耳聞當地常會出產一些玉石,長大後,他來到西湖博物館工作,正式接觸考古工作。剛參加工作的施昕更充滿了求知欲,他相信自己的家鄉肯定有著豐富的考古遺存。施昕更學曆不高、在考古界也沒有名氣,可是他卻有著對考古事業的一腔熱愛。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施昕更在考古中有了驚奇的發現,他發現了一件有孔石斧。而且,他驚訝地發現,這石斧和他在鄰居家看到的石斧相仿,難道這片土地裏掩埋著一段悠久的曆史?施昕更心生疑問,於是更加廢寢忘食地對這片土地進行地毯式搜索,在得到了第一把石斧之後,施昕更又相繼發現了出土較完整的陶壺、陶豆,有為數眾多的石刀、石錘,還有精美絕倫的玉琮、玉璧,等等。
這一發現一石激起千層浪,猶如陣陣的春雷,轟動了考古界。至此,埋藏幾千年的良渚文化終於得以揭開麵紗,現於世人麵前。施昕更對良渚文化作出的卓越貢獻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後來,備受關注的良渚文化遺址得到科學的挖掘,對於這些遺址,有專家學者將良渚遺址分為三類:中心遺址、次中心遺址和普通遺址。
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之一就是反山,在杭州市區西北方向。杭州至南京公路,經良渚、長命到瓶窯路邊的一片不大的土地上,有一座高約5米、東西90米,南北寬30米的土墩,當地人稱為“反山”。
反山是一座良渚大墓,有學者大膽推測,反山大墓正是古良渚國的“皇陵”所在。1971年,考古隊員開始在此進行考古發掘,但是剛開始幾天一無所獲,到了第四天的時候,考古隊員們在此發掘出一件玉琮。玉琮是大型的玉製禮器,在一般的墓葬裏很難見到它的蹤影,由此,考古學家斷定了反山遺址的重要地位。隨著發掘的深入進行,考古人員在5個月內共發掘出11座大墓,各種隨葬品達到1200多件,其價值之高、意義之大,震驚世人。
良渚考古文化證明了史前某支人類群體活動的遺存,考古學家們稱良渚文化社會群體活動遺存的創造者們為良渚人,良渚文化是由良渚人創造的。可是,關於良渚人是來源於哪個部族的,在考古界還存在眾說紛紜的狀況。
有的考古學者認為,與良渚文化時期在時間與空間上吻合的部族有蚩尤、防風氏、羽民國等部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良渚人是可以屬於蚩尤、防風氏、羽民國等任何一個部族的。
可是,由於史料的稀缺、文物的稀缺,想要證明良渚到底是上述哪一個部族的還得經過一番極為艱難的考證。
因此,有人提出了另一個考證良渚人部族問題的方法——從良渚玉器圖案來考證。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有一個類似於一尊英武的戰神的圖案反複出現在各種玉器上。有學者推斷說,這個類似於戰神的圖案指的是蚩尤。因為在古代傳說中,蚩尤是中國東南方的蠻夷,非常英勇好戰,為了擴大勢力範圍,不斷地與其他部族發生地盤爭奪戰,屢戰屢勝,被尊為戰神。可惜的是,不可一世的蚩尤在與中原南下的黃帝部族發生戰爭時,被更為強大的黃帝部族打敗了,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