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向溫州人學做人(4)(1 / 3)

周星增成長於浙江樂清的一戶普通農家,苦難是他最好的老師。他現在清楚地記得念初一的那年過年,父母把幾個子女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對不起,今年沒有錢給你們買新衣服了,也沒有錢給你們買好吃的東西了,更沒有壓歲錢了。”當時的周星增跪在父母的麵前說:“我周星增以後長大了,如果不賺錢給你們用,我就不是個人。’當時他認為鄉裏的大隊會計有很大的權力,所以他下定決心要勤奮讀書,成了村裏的第一個大學生。

經過幾年的商海沉浮,有了一些積蓄的周星增“鐵了心辦大學”1999年8月10日,上海建橋學院在康橋工業區奠基。上海主管教育的市委領導問他:你砸鍋賣鐵投資辦學,萬一市裏不批,咋辦?他回答:“市裏不批,一定是我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堅決改正還不行嗎?我相信上海的領導部門是通情達理的,科教興國,辦學有理。

為學院起名“建橋”是為了表達周星增“橋”的理想:這個學院要搭建起三座橋:一座為學生而造,送他們到達成功的彼岸;一座為教師而造,以新的機製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還有一座為社會而造,為社會培養急需的人才。周星增頗為自豪的一件事是在自己投資創辦的大學裏辦公,從商前做了九年多教師的他,仍有著難舍的為人師的情結,“看著8000多個學生快樂地學習、進步,我能得到一種愉悅,來自精神層麵的。’

談到辦大學的回報,周星增坦言:“純粹從經濟理性來講,辦大學真的不賺錢。民辦大學有營利和非營利兩種,建橋學院董事會已將建橋學院申報為非營利單位,不要求從學院獲得經濟回報。辦大學會計製度是不算折舊的,再算上利息,能持平就不錯。’被評為上海市“慈善之星”的周星增提出了實業慈善的概念:一個商人不光要有“產業感”還要有“事業感”後者更注重的是社會效益和精神回報。而如果光有善心,沒有實力,恐怕也做不成,所以就必然走實業慈善的路子。

2004年春節,周星增收到一份奇怪的禮物,那是從山東臨沂運來的6頭豬。原來,周星增在臨沂貧困山區認養資助了一些小女孩,供她們上學讀書。這些孩子充滿感激又無以回報,周星增為了減少她們的心理壓力,隨口說了句:“那你們幫我養頭豬吧!沒想到,這句話被這些淳樸的山區孩子牢記在心,大半年來,精心喂養了6頭豬,甚至把難得吃到一兩次的花生米,也省下來喂了豬。年末一過秤,每頭豬都超過了200公斤,後來建橋山東公司頗費一番周折才運回了這份新年禮物。

從溫州貧寒山鄉和那個匱乏年代走出的周星增,最大的夢想就是長大賺很多錢給母親花。可是,等到他如今富甲一方,卻發現母親花不了多少錢。他說,父母給的愛,永遠是單向不循環的,是沒有辦法回饋的。鑒於此,周星增最新的項目是投資興辦養老院,在南彙建成了占地麵積500畝、集園林式療養、醫學康複於一體的“親和源”周星增的目標是以上海為中心,在大連、黃山、海南等地建設養老基地,將養老與旅遊有機結合,為現代人提供“養遊”結合的新養老模式。很多朋友認為這是烏托邦,認為可能賠錢。周星增則堅定的堅持著:“我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讓父母過得好。許多人跟我是一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國人特別濃厚的一種情懷,那麼養老產業就肯定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事業。

從1999年開始,周星增開始介入房地產業,積聚實力後快速擴張,轉入養老、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同時涉足文化傳播、投資貿易、園林綠化、財務谘詢等多個領域,現有子公司33家,總資產30多億元,業務輻射全國10多個省市,為建橋學院和養老院等慈善事業提供了實力保障。周星增辦學選址選在康橋,校名叫建橋,兒子起名為橋棋,他一步步的搭建著無形的“橋”幫助自己和別人到達人生的彼岸。

使用財富的責任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社會全體成員都自覺來做好事。溫州商人在慈善的道路上不乏同行者。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曾經提出“人民給我一方土,我還人民一座山”的錚錚誓言。他許諾了並用實際行動實現了:1998年,他共向永嘉縣希望小學捐資73萬元,用於修建教室和購置儀器設備;他還向西藏尼木希望小學、四川團省委、安徽省青年自願者協會等共捐資44.5萬元;2002年6月,他與浙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訂協議,捐資1000萬元建立浙江省大學生助學專項基金,資助浙江省全日製本、專科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完成學業。2006年4月18日,奧康獲得了“2006中國慈善排行榜年度十大慈善企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