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真誠的讚美別人(3 / 3)

這位書店經理便是《福希斯》周刊的發行人比爾。他的副職,原來就是與那位店員親近的人,名叫巴特。這封信原是寄給巴特的,而不是寄給比爾的,其用意很明顯,就是不願讓比爾看見此信。可是由於兩個頭兒常常互相拆閱商業信件,恰巧巴特又不在場,比爾便把這信拆開看了。比爾讀了這封驚人的信後,就帶著信一直跑到老板那兒,老板叫納拔,是許多家大公司的董事和股東。

比爾對納拔說:“我雖然是個沒有才幹的經理,但我果然能用到這麼好的一位副經理,連我的店員們都認為他超過我了。”比爾沒有常人遇到此境的半點嫉妒,沒有受到傷害的虛榮和憤怒,他隻是自負他挑選的副經理是個能者。

就這樣,比爾把一塊碎磚變成了生輝的璧玉了。享成功之盛名的能者,是常常這樣做的。這原是一種秘術,得此訣者便能有忍人所不能忍的胸襟。他們對於精明過人的傑出屬下,便常常用這法子拉攏和操縱。

一般的“小”人物,便不能領會這其中的道理,動輒對能幹的部下嫉惡如仇,這也實際是他被其下屬看不起的緣故。一個人越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希望別人一天到晚都圍著他團團轉,對他滿口的恭維和奉承,他就越是被部下看不起。真正的大人物往往善於放長眼光,注重結果,他們認為成功的結局,遠勝於一時的虛榮。

比如說卡耐基吧,每當有人談起他那驚人的成就,他總是謙虛地把功勞歸於他身邊的人,說這些人比他聰明得多。

林肯在任美國總統期間,遴選內閣大員時,決不以唯唯諾諾是從者委任,對於那些具有堅強意誌難以操縱的人,他委以重任;甚至那些看不起他,曾經反對過他的人,他也盡力羅致。他的陸軍總司令史丹頓,繼凱木倫之後最能幹的閣員,就常罵林肯是“原始的大猩猩”,並把發生在貝爾倫地區的災禍,歸咎於他行政上的無能;還有林肯最得力的財政部長蔡斯,原來是個不喜歡林肯的人,並一度曾公開反對他。不管別人對他怎樣,林肯總是將那些能擔負重要責任的人兼收並蓄起來,為自己效力,由於林肯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他選錄的人都是能彌補他的弱點的人。一般的凡夫俗子,對個性堅強,難以駕馭的人,不僅不會設法羅誌,反而避之不及,生怕他們喧賓奪主,勝過自己。可他們還常常說得不著真正的助手。這句話也許有一部分是對的,可他們實際上並不需要真正的幹才。他們自己從未感到自己的不足,總以為世上隻有他們能把事做好。因此,自我感覺總是那麼好,遠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和事業的結果之上。照這樣,還能成就更大的事業嗎?

人們都認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莫茵一戰的失利,是其戰敗的重要因素。因為德皇威廉二世在全盛時期,不要任何人與其並駕齊驅,他隻要對他惟命是從、諾諾謙恭的人:大戰初期,他的總參謀部裏幾乎全是這些人掌權,這是很明顯的事。

威廉二世的祖父,德皇威廉一世,行為與他的不幸的孫子恰巧相反。威廉一世對於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宰相俾斯麥,多年以來頗能相安共處,因為他知道俾斯麥堅強剛毅,具有強有力的鐵腕實力,能把普魯士和散漫的德國統一起來,成為世界強國。

迪克是西北國民銀行的主席,論到人生事業的成敗因緣,他有如下議論:“就我所知,一個領袖,四周總有不少意誌堅強的人。如果他不敢用這班人做得力助手,害怕他們將其推翻取而代之,他便不配做一個領袖,亦不會成就大事業。在當今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如果僅靠一群鸚鵡去幹,怎能成大器呢?在一個蓬勃向上的公司裏,許多重要決議,是要由那些位置較低的人發表議論,並放手讓他們去幹的。這是我經商的經驗之談。”真正的領袖,為了追求其堅定的人生價值,常常能夠犧牲自己的虛榮。因為他能屈尊降貴,所以他常能發現身邊能幹的助手,以及有能力和肯幫忙的朋友。

那些勉強成名的人,通常不願意與比他的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起相處。他不喜歡恭維抬舉人,隻是瞧不起人,有時候與有聲望的人在一起,他雖以此沾沾自喜,以為自滿,但通常他們所選擇的心腹朋友,都是他所能示惠的人。因此,凡是真正能幫助他而有堅強意誌的真才實學的人,他幾乎都與之絕緣了。

著名的發明家和製作家馬克西姆曾凝練地概括了得人善待的處世準則:“人們想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東西,不外是兩種:一為頌揚恭維,一為善待支持。然而,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立身行事,隻好把頌揚割舍,以求別人的善待支持。因為他得到頌揚的同時,就有人嫉妒,而嫉妒便造成仇隙。”

當你選擇助手和朋友,以及和他們來往之際,你應該舍得犧牲自己的虛榮心,努力求得在某方麵比你強的助手,參照他們的意見去做一些你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隻要你肯放下架子,舍棄矜持與虛榮,你便能羅致一幫幹將為你的事業奮鬥。要是自己光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首先讓別人比你更光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