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正在到處尋找人才,聽馮諼這麼一說,就願意去請孟嚐君來。這時樗裏疾已死,無人反對任用孟嚐君。於是,他就派遺使者,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去迎接他。
馮諼一看計謀奏效,立即返回齊國,來不及報告孟嚐君,就直奔臨淄求見齊王。他對齊王說:“人才是齊、秦兩國爭霸的關鍵,誰得到了人才,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據有諸侯。我在來臨淄的路上聽說秦王已秘密派人帶十輛車馬、百斤黃金來迎孟嚐君去秦國當丞相。如果真的是這樣,齊國豈不是很危險了嗎?”齊王一聽十分著急,忙問馮諼該怎麼辦。馮諼說:“大王如能恢複孟嚐君的相國職位,再多賞田地財物,孟嚐君一定會感激您,就不願再去秦國了。即使秦國想來接,總不能硬搶人家的相國吧?大王如果遲疑不決,就怕來不及了。”
齊王還有些不太相信,就派人前去打聽。恰巧秦國的車馬迎麵而來,那被派去的人連夜趕回臨淄,向齊王報告。齊王一聽是真的,可著了慌,立刻下令恢複孟嚐君的相國職務,又多賞了一千戶的土地,並馬上接他來都城居住。秦王的車馬使者到了薛城,恰好齊王的命令也到了。他們不好硬搶,隻怪自己來晚了一步!
至此,孟嚐君的政治“三窟”已營造完畢,可以高枕無憂了。齊國不要了,可以去秦國。秦國不要了,再不濟也可到薛城去獨善其身。真是搶著的瓜甜,分著的飯香,秦王這一搶,可就奠定了孟嚐君在齊國的穩固地位。至於孟嚐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能為國家出多少力,倒在其次,關鍵是使齊王看清了孟嚐君不是想當國君,否則,他願去秦國幹什麼呢?既然齊王消除了這點疑慮,孟嚐君在政治上潛在的危險也就沒有了。因此,他的官也就越做越穩當,並成為善於使用人才的典型。
【評議】
孟嚐君靠門客立家,收攬了民心,恢複了國相的職位,而且越做越穩,還建立了“國際”聲譽。他靠能夠學狗叫、穿狗洞和學雞叫的門客逃出秦國,免於客死異鄉,可謂是善於網羅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但宋代的大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卻不這樣看。他在《讀孟嚐君傳》這篇短文中說:“世人都說孟嚐君善於招攬賢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歸附於他,最後也是依靠這些士人的智力才從虎豹一般的秦國逃脫。唉!孟嚐君也隻是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哪裏能稱得上善於招攬士人呢?不然的話,擁有齊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得到一個真正賢能的人,就可以製服秦國了。哪裏還需要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這才是真正的賢士不願前去的根本原因啊!”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話鞭辟入裏,一針見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中國曆史上也確實有得一賢士而開建一國的先例。漢朝末年的劉備,就並不多交濫交,不像孟嚐君那樣去搜羅雞鳴狗盜之徒,而是選一大賢之士,“三顧茅廬”,終於贏得了諸葛亮的信賴。諸葛亮也未辜負劉備的一片苦心,未出隆中就已“三分天下”,把天下大局和未來之勢分析得透徹見底;既出隆中,又能嘔心瀝血,一生謹慎,終於幫助劉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建立了與魏、吳鼎足而立的蜀國,甚至有並吞天下之勢。諸葛亮的例子,完全能夠證明王安石的觀點,也極為有力地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看來,怎樣依靠人才,依靠什麼樣的人才,如何立國與立家,是我們應該深思而慎行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