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2 / 2)

《中外日報》刊出的武昌操場消息,涉及到給事中張仲炘的祖墳,張仲炘為此找了正在北京的湖北按察使瞿廷韶,並直接發電張之洞。而張之洞為此事如此大發光火,似有借題發作之嫌。汪康年後來還辦過許多報刊,但都沒有達到《時務報》的輝煌。他與張之洞、梁鼎芬的關係,也從此走了下坡路。“張之洞檔案”中有兩件措詞甚嚴的電報,一則由梁鼎芬於光緒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1899年3月4日)發:

“上海《中外日報》館曾、汪:於中丞二十二日到嶽州。十三日報,荒謬已極,速更正,訪事人屢造謠言,若不懲戒,於貴館聲名大損,亦恐地方官驅逐也。節。”

另一則是張之洞於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900年1月14日)親筆所寫電報:

“上海。讀。急。昨見十二月初六日《中外日報》雲:傳聞北京預備內禪,太後懾政,張製軍已允其議雲雲。十分可駭。此報係汪穰卿之弟主筆,可速邀同朱強甫,往見穰卿,詰以我曆年待渠兄弟不薄,何以捏造此等不根之事、悖謬之言,誣我害我,並煽亂大局耶?況穰卿曾中進士,食毛踐土,必欲中國肇亂,有何好處?務須速即切實更正。不然,造言誣蔑,有幹報律,中外同此一理,我斷不能默然聽之。日本尚不肯容梁啟超在橫濱妄傳《清議報》,豈肯容華人在華出誣蔑害人、煽亂大局之報耶?速電複。壺。鹽。”

“讀”,張之洞發電趙鳳昌的電報代字。“汪穰卿之弟”,汪詒年。“內禪”,指此時正在密謀的“己亥建儲”(己亥,光緒二十五年,慈禧太後立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儲君,稱“大阿哥”,有將廢光緒帝之意),當時眾多官紳反對。在此之前,梁鼎芬傳來上海報館中的相關言論時,張之洞曾發電力辯。此時《中外日報》仍舊指責張之洞,不能不引發他的大怒。

那麼,戊戌變法的主角康有為呢?張之洞一派已站在其對立麵,而其他人呢?從對《時務報》到《昌言報》這一事件的史料集中閱讀,讓我感到,康有為及其一派似在政治上相當孤立,清政府中好像沒有什麼人,尤其是高官,會全力支持他們。僅僅隻是一個黃遵憲,顯然是不夠的,且黃在政變後還向張特別表明其非為康黨。康有為的敵人,似乎不僅僅是慈禧太後及其極端保守派;在本次事件中多次出場的張之洞、汪康年、孫家鼐、梁鼎芬、錢恂、陳慶年、汪大燮、黃紹箕、陳三立以及出場次數最少的章太炎,都是主張改革而不是反對改革的,都對康實行了不同程度的抵製。由此觀察和思考,“百日維新”的命運還真不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