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許各國立(入)我內地築路、開礦、通商、傳教,應照萬國公例,此均係各國子民自圖之利益,不必由各國政府出頭幹預。不幸有進入內地虧產受害者,均照新議條例辦理,專就商人、傳教人本事,秉公妥辦,不得於本事之外,牽涉他事,責償於中國國家。倘再有無故侵我土地者,中國必以死拒。援大同之例,期附公法之列;藉牽製之勢,以杜獨占之謀;處卑屈之位,以求必伸之理。朝議一定,便邀約各國商辦,並請各國公保不相侵占,務使中國有以圖存。如此辦理,英、倭必首先允諾,俄、法、德亦無辭固拒,或者瓜分之禍可以免乎?
“國勢既定,乃能變法,以圖自強。變法以開民智者為先。著先於京師廣設報館,以作消阻閉藏之氣,博譯日本新書,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再令各省設學堂,開學會,以立格致明新之堂。而先務之急,尤在罷科舉,廢時文,其他非一時所能猝及也。~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竊為憲台熟計,如入參大政,必內結金吾,外和虞山,乃可以有為。倘若奉詔回任,不如留駐京師,專以主持風會、振新士氣為己任,其補益較大。
“以遵憲之愚,何敢及軍國至計,顧受知最深,辱承下問,敢傾臆縷陳,伏惟裁鑒。謹叩榮行,並賀公子捷音。遵憲謹稟。鹹。”
黃遵憲的這份長電,從未發表過,故錄全文,以說明其在戊戌變法期間的政治主張。其中全麵開放鐵路、礦山、通商、傳教四事,未必能真阻列強各國之進逼;而開報館、設學堂、廢時文,又是當時主張改革者的共同主張;“金吾”,步軍統領,此處指榮祿,虞山,常熟城外有虞山,此處指翁同龢,前者與張之洞不通交,後者與張之洞派係相異,黃皆主張聯合。至於“倘若奉詔回任,不如留駐京師”一句,似指光緒帝若命張之洞回任,張即以病求退,留在北京,主持輿論。黃於此確實開誠布公,說明其真意。然張之洞對此似無複電。是年六月初五日,張之洞保舉使才,其中包括黃遵憲。黃於六月十四日複電張之洞:
“長沙黃道來電。奉諭敬悉。職道自海外奉調,始屢邀薦舉,感念恩知,愧難報稱。過鄂重親訓誨,冀有秉承。啟行定期,容再續稟。遵憲謹稟。”
“過鄂”,指黃遵憲因徐致靖保舉,光緒帝命其入京預備召見,他將經武昌再拜見張。(後將詳述)從“啟行定期”等語來看,張之洞曾有邀請其過鄂相談之電,黃對此表示同意。
以上我用了極大的篇幅來說明張之洞與黃遵憲的關係,正是為了反襯此後張之洞與黃遵憲的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