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張之洞與《時務報》、《昌言報》
——兼論張之洞與黃遵憲的關係
“百日維新”期間,張之洞與康有為在政治上已經對立,但兩派一直沒有直接交手。就我所見的材料來看,康有為一派似不太注意偏於湖北的張之洞一派,而張之洞一派對康有為一派在政壇上異軍突起,有相當大的恐懼感。康、張兩人的政治地位雖有很大差距,但京師畢竟重於武昌,且康已見重於光緒帝。張之洞的幕僚陳慶年,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三十日(1898年6月18日)的日記中,生動兼具形象地寫道:
“南皮師知康學之為邪說,而不敢公發難端,作書與梁節庵雲:康學大興,可謂狂悍。如何,如何!梁答之雲:賊猖悍,則討之,不當雲如何也。”¥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此中“不敢公發難端”,“康學大興,可謂狂悍”諸語,描繪出張之洞此期憂憤且無奈之情狀。然而,當康有為、梁啟超準備將《時務報》收歸其有,以掌控當時最重要的輿論陣地時,張之洞出手了,但他仍沒有正麵出場,而隻是暗中操縱。
需要說明的是,關於《時務報》和《昌言報》和戊戌前後的黃遵憲,已經有了相當多且好的研究著作與論文。本章隻是對先前的研究進行一些補充,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披露“張之洞檔案”中尚未發表的材料。
前已述及,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以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與新中進士康有為相會於南京,決定開辦上海、廣東兩處強學會。其中上海一處由汪康年辦理,汪未到時,由康有為等人先行辦理。然因康在上海《強學報》中用孔子紀年諸事,顯示其獨特的學術與政治之傾向,張之洞大為光火,於十二月初四日(1896年1月18日)發電尚在武昌的汪康年:
“武昌兩湖書院汪山長穰卿:請速來寧,商強學會事。切盼。並望轉催鄒、葉諸君,洋務書何時可纂成?即示複。洞。肴。”
而等到汪康年最終到達上海時,上海強學會和《強學報》已由張之洞下令停辦,康有為也已返回廣東。
汪康年(1860-1911),字穰卿,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為張之洞的家庭教師,後入張之洞幕。十八年中貢士,未應殿試;二十年補行殿試,又未應朝考。他在湖北的六年中,與張之洞幕中諸人交往甚深,並以此張開與全國官僚士人的關係網絡。今存上海圖書館且已出版的《汪康年師友書劄》,正顯示了他此種特殊的交際能力。康有為當時亦對汪有較多的好感。
早在光緒二十年,汪康年就有辦報的設想,最初的設計為《譯報》;亦曾與梁啟超商定在上海辦報的計劃。汪此次來到上海,所接收者僅是強學會餘款銀三十餘兩及七十餘元,但並沒有放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