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套路武術(1 / 1)

如猴拳就不是光為表演而用的拳術。猴拳講抓、打、刁、拿、揚五法。這“揚”就是揚土。從武德上講,揚土無禮,可是猴拳以“抓、揚”二法為根,遇敵以形象為先,正是體現了其技擊方麵的特點。

縱觀當今之武術(即民間武術、傳統武術),絕大多數拳種的內容是包含著套路、對練、散手(推手)、樁功及器械,少數拳種沒有套路,隻有散手、散勢,有的還有氣功……

於是便有人認為,武術散手是講究實打實用的,套路武術,則是花拳繡腿。

套路是不是花拳繡腿呢?

套路其實是武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武術文化特征的體現。

何時有的套路,筆者才疏學淺,不知所以。但套路的創造絕不是為了嘩眾取寵,絕不是為了表演。套路的創造實是為了將實用技術平日練熟,同時鍛煉習者的體能。

明代的程宗猷在《耕餘剩技·單刀法選》中有這麼一段關於創造套路的論述:

以前刀法,著著皆是臨敵實用,苟不以成路刀勢。習演精熟,則持刀運用,進退跳躍,環轉之法不盡。雖雲著著實用,猶恐臨敵掣肘。故總列成路刀法一圖,而前圖諸勢,備載在中,又續刀勢十二圖於後,以便習演者觀覽。第習演之刀,當用重長者,使臨敵用帶弩之刀,則驍快輕利矣。然全路勢多,倘力微者執重刀,難以跳舞終局,當聽用者力之長短,分為兩節三節習演,毋拘定格可也。

這段論述既講了創編套路的目的:將臨敵實用的刀法“習演精熟,猶恐臨敵掣肘”,也同時講了訓練要領:一是練習時要用“重長之刀”,以增強臂力,二是練套路要循序漸進,體弱者可分二節三節練習,待體能增加後,再演練終局。我們戳腳翻子門有一趟萬勝刀,約160動作,一般體力絕難練完終局,於是分為四段練習——大昆侖刀、小昆侖刀、金背鏢刀、四合刀。這種練法很符合程宗猷的觀點。但套路終究不能實戰,至於臨戰遇敵,依然要以散勢應對,如按套路迎戰,除非他是傻子、呆子。拳諺說得好:“練時有定勢,用時無定法”,就指的是套路與實戰的關係。

無獨有偶,戚繼光也創造過拳術套路。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述:

故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製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

“勢勢相承”是將散勢編成套路,“變化無窮、微妙莫測”是臨敵拆招實戰的效果。練套路為了實用,實用技法則往往要靠套路來訓練,這是個辯證關係。

少林門有套路“金剛八式”、“拆拳八式”,每種套路各有八趟,每趟一個單勢,這或許是最早將散勢創編為套路的產物。翻子門有“二十四勢”、“三十二勢衝拳”,這很像集體操練的套路,可以喊著口號練習,或許是當年軍中操練士卒所用。少林門的“梅花拳”、“黑虎拳”,“戳腳翻子”門的“戳腳”、“大翻子”、“小翻子”、“寸翻子”、“翻子影”等諸般套路就複雜多了,高低側正、躥蹦跳躍各種動作,摟打搪封、彈踢掃掛各種技法,在套路中都有綜合體現。這類套路的成形,應該是在冷兵器時代的後期,武術的娛樂功能、健身功能凸顯,與格鬥功能成三足鼎立之勢了。然而將這類套路視作花拳繡腿,顯然也是一種無知。冷兵器後期各拳種在套路上都積極在結構嚴謹、動作和諧、進退有致、攻防有術上做文章,並且突出了拳種的技術風格和特點,如華拳的大方舒展,查拳的精悍活潑,翻子的靈活快脆,炮錘的有力剛勁。套路本身就帶著結構美、速度美、勁力美和風格美。突出了美的特點,不等於武術就華而不實了。相反,拳械套路中很多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的動作,恰恰是實戰中最快的手法。譬如翻子拳中五花炮,乃是扒打鑽拳,挑打拽錘四勢連動,屬於上虛下實的技擊法。槍的舞花名曰五禽戲,是壓頂、劈槍、吐信、撩陰、滑槍的五式連環使用,令人防不勝防。刀的盤頭過腦則是攔腰、回抹、護肩、壓刀四式連環,速度極快。象形拳粗看舞蹈成分多於武術成分,似乎可稱為“花拳繡腿”,其實也不然,如專講形象做派的猴拳,就不是光為表演而用的拳術。練猴拳不僅要講身法,而且得有像法。齜牙、咧嘴、擠眼、聳肩、伸脖、縮腰的猴像最難得。猴拳講抓、打、刁、拿、揚五法。這“揚”就是揚土。從武德上講,揚土無禮,可是猴拳以“抓、揚”二法為根,遇敵以形象為先,正是體現了其技擊方麵的特點。由此看來,美觀“花哨”的動作和套路並非都是花拳繡腿。

套路的產生還是儒家思想在武術文化中的體現。儒家講究“中庸”之道。當武術套路產生後,民間武師的較技便有了兩種形式,一是手搏,一是演練。而演練套路是各自展現武技的最佳選擇,彼此並不交手,也便不會傷人。而比較的勝負,要看套路的編排是否合理,是否體現出風格與攻防技術,還要看演練者的功力、技術、體能及表現力(神韻)。這是中國傳統武術不同於其他搏擊術之處,也是它優於其他搏擊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