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千裏馬與伯樂(2 / 2)

張徹的浪漫,看在吳宇森眼中,是既豪情奔放,又充滿中國文人的氣節。這就跟吳宇森小時候的父親形象,以至成長中對他影響極深的幾位電影大師的形象,不謀而合。準確點說,張徹就像是這些文人風骨、武士道精神與浪漫主義的混合體。難怪當吳宇森碰上張徹,就有一種奇妙的熟悉感。

"我是透過一位好朋友邱剛健介紹認識張徹的。我戰戰兢兢,抱著崇拜大師的心情去見他,所以我緊張得不知該怎麼跟他說話才好。張徹真是一位大師,一站出來已經有一種威嚴。但談開了,我發現他原來性格很爽朗,完全不拘小節。"

最大的收獲

"事實上我們也不必說太多,一聽見我是《中國學生周報》和大學生活電影會的一分子,他已很高興,再看到我對電影的熱誠和對電影的認識,他很爽快地說一句OK,也不必斟茶呀、行禮呀那些儀式,就收了我……"

跟張徹學藝,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張徹是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對徒兒都要求做到一百分。領教過大導脾氣的吳宇森,到後來自己執起導演筒,更深深地體會到態度嚴謹的重要性,也更明白師父的一片苦心。

"張徹雖然經常在片場大發脾氣,但他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尊重。他不管你多大多小,也不管你的出身背景,隻要在一起工作,他就會信任你、尊重你。我當張先生的第二副導演時,他就經常要我幫他做一些剪接的工作,而每次他吩咐我的,我都交足了功課。所以張先生很信任我,每次他在片場吃飯時,總是叫我坐在他身邊,跟他一起吃。薑大衛他們一班兄弟看見,老是偷偷笑我。"

吳宇森心目中的張徹,並不是手把手教徒弟拍戲的那種師父,他要求吳宇森在實戰中自己去領會,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念。就是說,張師父重身教,不作言傳。

在張徹的作品中,吳宇森領悟到,電影是傳達理念的上佳工具。而跟著師父,他不僅獲得了極多電影知識,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驚喜重重。

"我在張先生身上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學到他的拍攝和剪片技巧。張先生總是拍很多鏡頭,甚至重複拍一些相同的鏡頭,又喜歡將文戲拍得很長。還有拍武打場麵時,他很喜歡用慢鏡頭去處理。我就跟剪接師把他拍回來的膠卷,剪剪拚拚,到最後發現,原來經過了剪接的那些鏡頭,慢慢就變出一部有生命的電影來。"

跟師學做人

在張徹身上,吳宇森不僅學懂了拍電影,更重要的,是學懂了做人的道理。有一件事,吳宇森印象特別深刻:

張徹是個大導演,出入自然有司機接送。有一次,司機替張徹關車門的時候,不小心夾著了張徹的手。司機懵然不知,而張徹的手已在滴血。張徹沒有大呼小叫,隻是若無其事地跟司機說:"我的手在車門卡住了。"司機大為緊張,急忙打開車門,又張羅著替張徹止血。張徹由頭至尾一點不悅的神色也沒有,也沒怪責過任何人。

"有時候我跟他一起在路上走的時候,看他拿著公文包很辛苦的,我就想幫他一把,但他堅持自己來。有時候下雨了,我想幫他撐傘子,他也不讓。他絕對不是那種要後輩服侍周到的大導演,他的這種作風,我很佩服,也一直跟他學習。我最高興的是,我真的學到他待人處事的那種謙虛的態度。對任何人都做到和氣、尊重,這就是我在張先生身上學到的做人的道理。"

吳宇森絕無虛言。任何一個認識吳導演的人,都深深體會到他的謙虛與和氣。比如他每年聖誕節都要寄出數以萬計的聖誕卡,就連一個報館記者或者某機構的職員,隻要曾經給吳大導遞上名片,即使不過一麵之緣,翌年的聖誕節,你定會驚喜地收到來自好萊塢的吳宇森親筆簽名祝福卡。這個"一人一卡"的好萊塢聖誕老人故事,在傳媒圈中早已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