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鎖2
兩個月後,張全的小型博物館“鎖海無邊”開張了。這是一座位於老城區的老別墅,院落幽靜,建築兼具中西風格,古樸實用。小樓一共三層,一樓是鎖文化展區,以圖片和說明文字為主,二、三樓則是真正的“鎖海”,共二百平方米的陳列區展示著四百多件鎖具及相關展品。此外,在易婷婷的建議和張羅下,張全還在一樓設了一個專櫃,出售根據幾種特色鎖具仿製的紀念品。什麼“龍鳳鎖”、“連環鎖”、“三巴掌鎖”,在這兒都有做工精致的仿製品。用易婷婷的話說:“這叫維護可持續性發展,讓大家開了眼,自己光喝西北風也不成。”
張全心中暗歎,這女記者果然是神通廣大。
易婷婷則在心裏對丁家齊暗暗點頭,當初自己出麵找他,本意隻是想拉一筆讚助,不想這丁家齊聽說她的想法後,居然極為熱心,不僅出了所有的籌備費用,還免費提供自己公司名下的一幢老別墅做為場地。當了多年的記者,買易婷婷麵子的人倒是很多,但像這樣出力的並不多見。而且丁家齊沒提一句附加要求,連博物館的開張新聞也不要提他。難道他是在向自己證明,以前那些慈善義舉真正是上升到自覺的行為?直到有一次,看到了丁家齊對張全那些寶貝表現出發自心底的興奮之情,以及他對鎖具鑒賞能力時,易婷婷想,看來此人還真的是個性情中人。
那天,她帶丁家齊去張全家看鎖。丁家齊看得非常仔細,每一件都品味良久,臉上還帶著隱君子過癮時的幸福神情,看得易婷婷暗暗好笑。看了大半天,丁家齊終於看完了,他長出一口氣:“好,好啊。”
易婷婷笑問:“好在哪裏?”
丁家齊點了根煙,緩緩道:“我平日沒事,也喜歡翻翻曆史書,尤其是博物誌一類的閑書看了不少,對鎖的曆史還真感興趣過。今天來此一觀,確實印證了不少哇。張兄,我有幾個小問題,還請不吝賜教啊。”
張全忙說:“哪裏,我也是這一年才真正懂了些鎖的道理,道行還淺著呢,我們一起探討吧。”
易婷婷在旁邊看得好笑:“我說你們別再掉文了,一個是通才,一個是北大高材生,半斤對八兩,這就開始比劃比劃吧。”
丁家齊一笑,說:“張兄這裏的鎖,絕大部分應該是簧片鎖吧。”
“果然是行家。沒錯,半個世紀以前中國一直是簧片鎖的天下,這也是我的主要收藏對象。彈子鎖算是新生事物,而且品種太多,發展更新太快,根本沒有精力去收藏。”
“這簧片鎖據說發明於中國漢代,公元二世紀末,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傳入古羅馬,隨後又傳入西方。但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鎖還是羅馬人發明的,我在書上看到,這種鎖叫‘槽溝鎖’,但是具體是什麼樣,可就全憑想象了。”
張全說:“對,羅馬人第一個在鎖中設計了槽溝,在鑰匙上銼出相應的溝紋,當鑰匙的溝紋和鎖槽相吻合,鎖就能被開啟。這是最初的現代鎖的設計,由鎖槽決定鑰匙的花樣,能做出很多種變化。不過由於技術所限,開這種鎖,其實完全可以置槽溝於不顧,用其他堅硬的金屬物去把它捅開。中國發明的簧片鎖雖然比它晚些時候,但在結構上卻要巧妙得多。”
“你見過槽溝鎖嗎?”
“沒見過,這種鎖隻流行了很短一段時間,中國的簧片鎖進入歐洲,就完全取代了它。到公元八世紀的時候,東羅馬人又研製出了另一大類的葉片鎖,取代了簧片鎖的地位。到今天,隻有世界上最大的鎖具博物館——奧地利格拉茨城博物館還保存著這種槽溝鎖的實物。我曾經去信了解這種鎖的情況,他們給了我相當完整的答複,還有圖片。到時候,我會把這些資料製作成招貼板展出的。”
丁家齊點頭:“原來如此。剛才我們說的是金屬鎖,書上說,最早的鎖具應該是木鎖,大概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你對木鎖有何看法?”
“依我看,那時的木結構鎖還稱不上鎖字,因為沒有機關可言,隻能在門外通過門上所開的孔去撥動門閂而鎖門或者開門,其實僅能防防君子而已。而且很不方便,在中亞兩河流域的古尼尼微城遺址中,曾經發現過距今4000年的木鎖,考察報告上說,其鑰匙又大又長,恐怕要扛在肩膀上才能攜帶。由於原始木鎖的鑰匙一般都是竹杆之類的東西,所以直到春秋時期,國人還一直把鑰匙稱作‘管’或者‘竹加人加一加繁開’。”
張全說著,信手在桌上寫下“”字:“木結構鎖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了較大改進,才真正稱得上鎖。當時是在門的木栓上鑽一個圓孔,圓孔內裝上下兩根圓棍,算是機關。鑰匙開始采用銅材,製成‘山’字形,約摸二至三尺長。這樣的鎖已經有了保密性能了,相傳是魯班大師的功勞。”
“這我倒不知道,這麼說,中國的鎖業和泥、篾、木、石、雕等行當一樣,是以魯班為先師嘍?”丁家齊插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