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看到金禪子如此表情,卻也不再為難他,因為這是一道無解的題,誰做答也不會對,但是誰做答也不會錯。
如來講這個故事,把眾人引入這個幻境,不過是為了為終極辯法拉開帷幕。於是如來告訴眾人,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無奈於這位老人的愚癡。
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
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
這便是因果,今世因,來日果,誰也不可逃避。
正是因為這樣的因緣如來發笑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過去曾經風光不可一世,能呼風喚雨,來去自如,誌得意滿的皇帝,今日卻隻能在魚販的鬥中無助地苟延殘喘,連性命都自顧不暇。
這個前世的天人,因為專修空想觀,修成了空定,卻執著這個想出來的空,無法歸於本心。
雖然得壽八千之久,然而,卻不能讓自己的罪業消弭,在福壽用盡時,定力也跟著消失,仍要受輪回果報之苦!
阿難不解的問道:“像文德這樣的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廣,為何仍不能免於業報呢?”
一旁的魚此時張著空洞的雙眼,似有所感。
如來答道:“禍福其實隻是暫時的假相,並不能長久!如果因為今生的富貴而誌得意滿,不知繼續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報享盡,就會為自己招來無數的災難和罪報。這因緣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會因貴賤而有所區別!”
如來這第二笑,卻是為這老者所販的魚而笑,這魚的前世乃是這一方世界的皇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好不風光。
但是一時風光,永世沉淪,業報無所不在,前世的因,今世的果,他應劫了,此為如來的第二個笑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佛經上所言的一個故事。
話說,佛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
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那時,隔壁的鄰人,從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因此不學無術,四處為惡。還供奉鬼神,施放蠱魅來殘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閑,就是吃喝嫖賭、飲酒作樂。
自此之後的輪回中,佛所生之處,都是清淨的處所,能夠聽聞佛法而精進修行,圓滿佛果。
而過去的這位鄰人,則因為留戀女色,荒淫無度,又不知孝順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舊在三惡道中輪回,未能出離,而墮為這隻糞穢的大豬!
而看到那隻糞穢的大豬,這是如來發笑的第三個原因。
省思愚癡的人,猶如典故中的賣魚老人,昧於因果而又自歎於命運多舛。
無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則如長壽天人,走錯路頭,福報享盡仍要墮畜生道受苦。
世上剛愎自用,生活靡爛,貪好酒色而不知節製的人,終招糞穢豬身!
此三者,都將生生世世輪回三惡道中,沒於生死苦海而不得出離!
佛法難聞今已聞!
如來是無上大醫王,開示八萬四千醫治眾生病的法門,若能依佛的教導精進行持,定能了脫生死,不再受輪回之苦,終究必能成就無上的菩提佛果!
這便是渡人之道。
眾人俯首稱讚,認為如來所講大有禪意,以此故事警惕世人,皈依我佛,入我佛門,遵守戒律,終有一日,能夠功德圓滿,修成正果。
轉眼之間幻境撤去,眾人的意識回歸,又回到了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之內。
“金蟬子,如此渡人之道,較之渡己之道如何?”如來微笑開口。
“渡人之道,在於知,可渡己之道在於行。這局才剛剛展開,小僧願意封印自身法力,化為一凡人,前幾日降一妖猴,讓他隨我西行取經,親身施演渡己之道,師尊以為如何?”金蟬子道。
“善!”如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