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人生 中年(1 / 3)

輯二·人生 中年

如果說人的一生,果然像年之四季,那麼除了嬰兒期的頭,斬去了死亡期的尾,人生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即青年、壯年、中年、老年是也。自成童至二十五歲為青春期,由此至三十五歲為壯年期,由此至四十五歲為中年期,以後為老年期。但照中國一般習慣,往往將壯年期並入中年,而四十以後,便算入了老年,於是西洋人以四十為生命之開始,中國人則以四十為衰老之開始。請一位中國中年,談談他身心兩方麵的經驗,也許會涉及老年的範圍,這是我們這未老先衰民族的宿命,言之是頗為可悲的。若其身體強健,可以活到八九十或百歲的話,則上述四期,可以各延長五年十年,反之則縮短幾年。總之這四個階段的短長,隨人體質和心靈的情況分之,不必過於呆板。

中年和青年差別的地方,在形體方麵也可以顯明地看出。初入中年時,因體內脂肪積蓄過多,而變成肥胖,這就是普通之所謂“發福”。男子“發福”之後,身裁更覺魁偉,配上一張紅褐色的臉,兩撇八字小胡,倒也相當的威嚴。在女人,那就成了一個恐慌問題。如名之為“發福”,不如名之為“發禍”。過豐的肌肉,蠶食她原來的嬌美,使她變成一個粗蠢臃腫的“碩人”。許多愛美的婦女,為想瘦,往往厲行減食絕食,或操勞,但長期饑餓辛苦以後,一複食和一休息,反而更肥胖起來。我就看見很多的中年女友,為了胖之一字,煩惱哭泣,認為那是莫可禳解的災殃。不過平心而論,這可惡的胖,顯然奪去了你那婀娜的腰身,秀媚的臉龐和瑩滑的玉臂,也償還你一部分青春之美。等到你肌肉退潮,臉起皺紋時,你想胖還不可得呢。

四十以後,血氣漸衰,腰酸背痛,各種病痛乘機而起。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星白發,也就是衰老的預告。古人最先發現自己頭上白發,便不免要再三嗟歎,形之吟詠,誰說這不是發於自然的情感。眼睛逐漸昏花,牙齒也開始動搖,腸胃則有如淤塞的河道,愈來愈窄。食欲不旺,食量自然減少。少年凡是可吃的東西,都吃得很有味,中年則必須比較精美的方能入口。而少年據案時那種狼吞虎咽的豪情壯概,則完全消失了。

對氣候的抗拒力極差。冬天怕冷,夏天又怕熱。以我個人而論,就在樂山這樣不大寒冷的冬天,棉小襖上再加皮袍,出門時更要壓上一件厚大衣。晚間兩層棉被,而湯婆子還是少不得。夏天熱到八九十度,便覺胸口閉窒,喘不過氣來。略為大意,就有觸暑發痧之患。假如自己原有點不舒服,再受這蒸鬱氣候壓迫時,便有徘徊於死亡邊沿的感覺。古人目夏為“死季”,大約是專為我們這種孱弱的中年人或老年人而說的吧。

再看那些青年人,大雪天竟有僅穿一件夾袍或一件薄棉袍而挺過的。夏季赤日西窗,揮汗如雨,一樣可以伏案用功。比賽過一場激烈的籃球或足球後,渾身熱汗如漿,又可以立刻跳入冷水池遊泳。使我們處這場合,非瘋癱則必罹重感冒了。所以青年在我們眼裏不但懷有辟塵珠而已,他們還有辟寒辟暑珠呢。啊,青年真是活神仙!

記得從前有位長輩,見我常以體弱為憂,便安慰我說,青年人身體裏各種組織都很脆弱而且空虛,到了中年,骨髓長滿,髒腑的營養功能也完成了,體氣自然充強。這話你們或者要認為缺少生理學的根據,而我卻是經驗之談,你將來是可以體會到的。聽了這番話後,我對於將來的健康,果然抱了一種希望。忽忽二十餘年,這話竟無兌現之期,才明白那長輩的經驗隻是他個人的經驗而已。不過青年體質雖健旺而神經則似乎比較脆弱。所以青年有許多屬於神經方麵的疾病。我少年時,下午喝杯濃茶或咖啡,或偶而構思,或精神受了小小刺激,則非通宵失眠不可。用腦筋不能連續二小時以上,又不能天天按時刻用功。於今這些現象大都不複存在,可見我的神經組織確比以前堅固了。不過這也許是麻木,中年人的喜怒哀樂,都不如青年之易於激動,正是麻木的證據。

有人說所謂中年的轉變,與其說它是屬於生理方麵,勿寧說它是屬於心理方麵。人生到了四十左右,心理每會發生絕大變化,在戀愛上更特別顯明。是以有人定四十歲為人生危險年齡雲雲。這話我從前也信以為真,而且曾祈禱它趕快實現。因為我久已厭倦於自己這不死不生的精神狀況,若有個改換,哪管它是由哪裏來的,我都一樣欣喜地加以接受。然而沒有影響,一點也沒有。也許時候還沒有到,我願意耐心等待。可是我預料它的結局,也將同我那對生理方麵的希望一般。要是真來了呢,我當然不願再行接受邱比特的金箭,我隻希望文藝之神再一度撥醒我心靈創作之火,使我文思怒放,筆底生花,而將十餘年預定的著作計劃,一一實現。聽說四十左右是人生的成熟期,西洋作家有價值的作品,大都產於此時。誰說我這過奢的期望,不能實現幾分之幾?但回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又不免灰心,唉,這未老先衰民族的宿命!

中年人所最惱恨自己的,是學習的困難。學習的成績,要一個倉庫去保存它,那倉庫就是記憶力,但人到中年,這份寶貴的天賦,照例要被造物主收回。無論什麼書,你讀過一遍後,可以很清晰地記得其中情節,幾天以後,痕跡便淡了一層,一兩個月後,隻留得一點影子,以後連那點影子也模糊了。以起碼的文字而論,幼小時學會的結構當然不易遺忘,但有些俗體破體先入為主——這都是從油印講義,教員黑板,影印的古書來的——後來想矯正也覺非常之難。我們當國文教師的人,看見學生在作文簿上寫了俗破體的字,有義務替他校正。校過二三回之後,他還再犯,便不免要生氣怪他太不小心,甚至心裏還要罵他幾聲低能。然而說也可憐,有些不大應用的字,自己想寫時,還得查查字典呢。

我有親戚某君,中學卒業後,為生活關係,當了猢猻王。常自恨少時英文沒有學好,四十幾歲以上,居然下了讀通這門文字的決心。他平日功課太忙,隻能利用暑假,取古人三冬文史之意。這樣用了三四個假期的功,英文果大有進步,可以不假字典而讀普通文學書,寫個作文,不但通而且可說好。但後來他還是把這“勞什子”丟開手了。他告訴我們說,中年人想學習一種新才藝,不惟事倍功半,竟可以說不可能,原因就為了記憶力退化得太厲害。以學習生字來講,幼時學十多個字要費一天半天功夫,於今半小時可以記得四五十個。有時竊竊自喜,以為自己的頭腦比幼時還強。是的,以理解力而論,現在果大勝於幼年時代,這種強記的本領,大半是靠理解力幫忙的。但強記隻能收短時期的功效。那些生字好比一群小精靈,非常狡猾,它們被你抓住時,便伏伏帖帖地服從你指揮,等你一轉背,便一個一個溜之大吉。有人說讀外國文記生字有秘訣,天天溫習一次,就可以永為己有了。這法子我也曾試過,效果不能說沒有,但生字積上幾百時,每天溫習一次,至少要費上幾小時的時間,所學愈多,擔負愈重,不是經濟辦法,何況擱置一久,仍然遺忘了呢。翻開生字簿個個字認得,在別處遇見時,則有時像有些麵善,但倉卒間總喊不出它的名字;有時認得它的頭,忘了它的尾;有時甲的意義會纏到乙上去。你們看見我英文寫讀的能力,以為學到這樣的程度,拋荒可惜,不知那點成績是我在拚命用功之下產生出來的,是努力到爐火純青時,生命錘砧間,敲打出來的幾塊鋼鐵。將書本子擱開三五個月,我還是從前的我。一個人非永遠保有追求時情熱,就維持不住太太的心,那麼她便是天上神仙,也隻有不要。我的生活環境既不許我天天捧著英文念,則我放棄這每天從墜下原處再轉巨山上山的希臘神話裏,受罪英雄的苦工,你們該不至批評我無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