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一 願景的力量:信念創造奇跡(3 / 3)

那真是一次有趣的經曆。那是夏天,我的朋友,她的小女兒以及我,我們早晨四點鍾起床。那時天還很黑,我們沿著街道向前走,來到公園門口,有幾個警察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我們,我的朋友禮貌地對他說:“我們要去看日出。”經得他的同意後,我們穿過公園,來到美麗的玫瑰園。

東邊的天際浮現出一抹淺紅,在一片靜謐的期待中,突然傳來了一陣隆隆的咆哮聲。我們距離動物園不遠,原來,是那裏的所有動物在向黎明致敬。

獅子和老虎咆哮著,土狼嚎叫著……尖叫聲,吼聲。所有動物都在對著新的一天說著話。真是讓人興奮不已。

經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他們也是如此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擁抱著這個黎明。

光線穿過樹的枝葉灑下來,所有的事物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隨著亮度的增加,原來在我們身後的影子也跑到了我們麵前。新的一天開始了!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黎明,它經曆了一段黑暗,終於帶到我們每個人麵前。

每天都很重要,“所以,讓我們傾注於今天吧,這就是我們給黎明的問候。”

大多數人都會經曆黎明前的黑暗。在這個最幽暗的時刻,很多人覺得無所依靠,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被恐懼和懷疑所困擾。

一個女人來到牧師那裏,說:“瞧,我是一個我麼可憐的女人啊,除了上帝外,沒有誰會支持我。”那個牧師說:“隻要上帝支持你,你就不用擔心,因為他會提供你所需的每樣東西。”

有位女士對她的經濟境況憂心忡忡。我告訴她:“世界並沒有變,有無窮的機會等著你,你必不至於貧窮。”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每個真正的成功者都經曆了黎明前的黑暗。埃德加·伯根在百老彙的影片公司丟了飯碗,因為他們不再需要木偶。諾埃爾·考沃德讓他上魯迪·瓦利的音樂節日,結果他和查理·麥考錫一夜成名。

不要讓黎明前的黑暗蒙住了眼睛!

說出你想要的

以塞亞書說:“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絕不會無功而返,在我讓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享通。”言語和思想,時時刻刻都在塑造關著每個人的身體和心靈。

一個人被解雇了,這讓他感到很驚訝。認真的反思了一下,他才知想起,幾個月前,他曾以自己說:“我討厭我的工作,我要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隻是當時,他並沒有領會到解雇自己正是自己內心關注的外在反映,以致有一段日子,他還覺得自己受以了打擊。很快,他意識到自己自由了,可以去選擇更為理想的工作了。他沒理會自己內心偶爾泛起來的惶恐,也戰勝了家人想讓他遷就著快點找到一份工作的壓力,堅持自己的理想,終於找到了他真正熱愛的一份工作。

所以,無論如何,要盡量說出你想要的。接下來關鍵是:你想要什麼?

決定你想要什麼的最好辦法是體會你的感覺,經常問自己:你的感覺如何?體會你的感覺,並做最後的決定,讓感覺來指引你做每件事情。

首先,第一步是認清什麼是你不想要的。這樣做,可以讓你更清楚地知道什麼是你想要的。很多失敗者的事例說明,浪費大量的時間關注在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上不是一個好主意。但它能夠幫我們明確什麼是我們想要的。

第二步是不要給自己設限。你的每個決定應當取決於你對一個特定經驗的感覺,而不是依賴其它的條件,比如考慮是否值得,是否支付得起,或是事情能不能解決。事實上,你是唯一的決策者,決定事情能否解決,不是嗎?你是自己生活的決策者,要堅定地堅持你的權力,選擇並感覺對你有益的事。

接下來,就渴望你真正想要的,不再去理會你應該要的或是你假定的要的。後兩者通常與別人對你的期望有關係,而你的渴望應當取決於你自己的感覺。要意識到,不是命運,也不是環境,更不是其它任何人——隻是你,隻有你才是自己的掌控者。

當你設定理想生活,特別是你想象拋開一切限製約束時,你想要的就會變得愈加清晰。如果你發現自己正想著“我想得到這個”,但又有“那是不切實際的”、“我的愛人是不會支持我的”、“我的時間不夠”等念頭時,拋開這個“但是”之後所有的約束吧,回到“我想得到這個”,釋放你的想像力,堅持你想要得到的想法——“我想住進普洛旺斯城堡”、“我想休假一年去做環球旅遊”。拋開這些約束、期待,你才能體會到那些美妙、自由、成長、快樂的感受!

你隻能收到你能辯識的禮物

當一個人在做出至高的靈性真理宣言之前,必然會挑戰來自潛意識裏的舊信念,以暴露出其中的錯誤,錯誤一旦暴露出來,就會被消滅。

在這種時候,人必須反複堅持不懈地抱定信念,並從內心對每個微小的進展懷有感恩之心。《聖經》中說:“他們尚未要求,我就應允。”這意味著,上帝早已將各種美善的禮物準備完備了,隻等著人能夠辯識它,並確認到它的存在。

在《聖經》中,以色列的子民被教導,他們可以擁有一切他們看得到的土地。這個教導適用於每個人。一個能擁有多少,取決於內在願景的大小,亦即他隻能擁有自己精神視野範圍之內的這片天地。所有偉大的作品、作為、卓著的成就,都是因為對心中願景的堅持而得到實現的。但是,在偉大的成就取得之前,通常會經曆失敗與挫折。

當以色列子孫抵達他們“允諾之地”時,卻不敢進去。據說,那裏到處都是巨人,他們感覺自己就像是隻蚱蜢,“我們在那進而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據我們看,自己就像蚱蜢一樣。”這幾乎是每個人寫照。

然而,一個了解靈性法則,懂得人生遊戲規則的人是不會被表象所幹擾的,而且當他們受困之時,還能滿心歡喜。也就是說他能堅持願景,並對心願的達成表示感謝,感謝他已經得到了。

耶穌基督給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對門徒說:“他們不是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四望吧,莊稼已經成熟了,可以收割了。”他洞穿了物質世界的表象,看見了真相——一切都完善又美滿。所以,一個人必須時時堅守內心的的願景,並以一切都已擁有的姿態去迎接它,無論是健康、愛情、物質、自我表現、家庭或是朋友。

一個人對自己的事由於深陷其中,就會產生懷疑和恐懼。而一些局外人之所以能夠清楚地看到成功、健康或富足,而且從不動搖,正是因為他們沒深陷其中,沒與這個情境貼得太近。所以,當你搖擺不定時,千萬不要猶豫,你要尋求幫助。

一個有著深刻洞察力的曾經說過:“隻要有人能看到你的成功,你就不會失敗。”這就是願景的力量。許多偉人都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妻子、姐妹或朋友,因為這些人相信他支持著他堅守著完美的願景,使其不動搖。

無疑,這些理念都應是絕對正確的,我們要把它烙在自己的意識當中,而非偶然想想而已。

對你自己想要什麼,你在腦海中必須形成一幅清晰的圖像,否則你不可能將某個想法變成現實。很多人之所以沒有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對自己想要的、想要的或是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勾畫,隻是一團模糊的影像。

任何美好的願景,比如“我要去旅行”、“我要生活得更好”等等,如果隻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這些願望是無效的。就像你給朋友發個信息,你不能把26個字母發給他,讓他自己組合信息,而是要發送一段意義明確的句子。所以,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一定要清晰的界定自己的需要。如果發送的隻是不定型的模糊的意願,你永遠也不可能獲得你想要的。或者開始卓有成效的成功行動。

重新思考你的願景,明確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圖像,並想想獲得它的途徑和步驟。

你必須將這種圖像時時記在忙亂裏,就像水手牢記他的船所駛向的港口一樣。

你不必要專門練習如何關注它,也不用時時花時間去祈禱確認,更不用舉行什麼神秘的儀式。你要做的就是:一是確定你想要的是什麼,二是熱愛你自己想要的這些東西。熱愛到癡迷的程度,讓它烙在你的意識之中。

你描繪的圖像越清晰、越明確,你就會更加努力研究它,將其中所有令人興奮的細節引導出來,這樣你的渴望會更加強烈,你也更能容易地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渴望的事情上。

除了單純地色勒出清晰的圖像外,你還要做其它的。如果隻是描繪,你充其量也隻能算個夢想家,成功的希望不大。也就是說,除了清晰的圖像之外,你還有有實現它的意願,要有足夠的動力將它們切實創造出來。你要堅信,這一切仿佛已經屬於你,它就在你的眼前,你要做的隻是拿過來而已。你要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住進你所渴望的新房子,直到你最後真正擁有了它。

切記,成功不是取決於你口頭上信念,而是依據你工作時堅定的信念,這一點是區分夢想家和科學家的決定力量。

種的是什麼,收的是什麼

上帝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聖經·致羅馬人書》

人的欲求具有極大的力量,必須將它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否則,混亂將會接踵而至。

人隻會收獲到自己所給出的東西。人生遊戲就像飛去來器遊戲。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言語,遲早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來,其精準程度令人驚訝。

這就是因果。“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

有個朋友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她說:“我對我姑媽說了什麼話,就會有人對我說同樣的話。例如,我在家很任性,有一天吃晚飯時,姑媽和我說話,我很不耐煩。對她講:‘別再講了,我想安靜地吃飯。’”第二天,她跟一位女士共進午餐,她非常希望博得那個人的好感,話也顯得很多。當她說得正興致高昂的時候,那個女士說:“別再講了,我想安靜地吃飯。”

一個人認識和行動得越多,他所得到的果就越多。一個了解宇宙法間的成功法則卻不去施行的人,最終會受到責罰,也會因此蒙受極大的痛苦。“敬畏主是智慧的開端”,同樣,這個“主”,也是宇宙間的法則,律法。

“主說,早冤在我,我必報應。”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宇宙法則在執行報應的工作,而不是上帝。在神的眼裏,人是完美的。“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而且,讓人“有能力和權利”。

這就是神對人的完美構想,並且記錄在神聖意識當中,隻等著人自己去辨認。因為人隻會成為自己所能看見的樣子,隻會擁有自己所能看見的成就。

俗話說:“少了觀眾,什麼事也不會發生。”

人會在自己所想象的場景成真之前,先看到自己的成功、失敗、喜悅或悲傷。從一位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生病或是一位女士想像自己丈夫的成功這些事上,都可以了解到這一點。

《聖經》裏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真理是宇宙法則,人能過對宇宙法則的認知和實踐,是可以獲得人生的自由的。自由也就是從各種不愉快的情境中解脫出來。

先服從,才得權利。當人服從了律法,律法就會順服人。就像人必須先順從電力的法則,才能讓它為人服務。若沒有具備電子相關知識,電力就會變成致命的殺手。心智的法則也是一樣的。

人的欲求具有極大的力量,必須將它導向正確的方向,否則,就會帶來破壞,引起混亂。所以,人要做的正確有第一步是“正確地請求”。

一個人隻能尋求屬於自己或是上天安排好給他的東西。一個女士想得到一個熟人的房子,她不能想像那個熟人去世或是其它,這種欲求是不正當的。她正確有態度應該是:“如果我愛的那棟房子是我的,我就不會失去它;如果是,請給我類似的房子。”任何人用個人意願勉強所得的東西都是一種“不正當所得”,甚至會帶來“有害的成功”。

上帝告誡人們:“我的意誌將行使,而不是你的。”有趣的是,當人真的能放下個人利己的意願時,反而更能讓無限智慧通過它來運作,並因此而更容易得到他渴求的事物。“靜靜地等待指示,看律法為你拯救。”

有一個苦惱的女士來找我,因為她的女兒決意要去旅行,這個旅行是很危險的,為此這位母親充滿恐懼。她說她用盡各種方法,將旅行途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危險都告訴了女兒,嚴禁女兒出遊。結果女兒越來越叛逆。我對這位母親說:“你無權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你女兒身上,你對旅行的擔憂隻會讓恐懼成真,因為人總是擔心什麼來什麼,這就是吸引力法則。”既然這樣:“放手吧,拿開你心智的手,將一切交托到神的手中,並在心裏這樣對自己說:‘我把這件事交到無限的智慧與愛的手中。如果這個行程是上天的安排,我會給予祝福,不再阻擋。如果這不是上天的安排,我感這件事就此化解,並消失至無形。’”

過了一兩天,女兒對她說:“媽媽,我取消這次旅行了。”整個事情就回到“本來無一物”的狀態。

要學會“靜靜地等待批示”,這樣做似乎很困難。

當人全心信任時,將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供給。隻是,在供給之前,一定要抱持信心或信任。“照著你們的信心給你們成全了吧。”

信心是所望之事的穩固基礎,是未見之事的確切證據。它會鞏固我們的願景,與願景相反的影像就會消失於無形,“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寬

在你開口之前,我已成全。——《聖經》

許多人屈從於自己的想像,隻打造了一間小屋;事實上,他本來可以建造一座城堡。

“你決意要做何事,必須給你成就。”

人不可能獲得超出自己預想的東西,因為人們會被自己潛意識有限的期許否縛住。要想獲得更多,必須擴大期望。

財富跟一個人的意識認知度有關。俗話說,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

法國的一個傳奇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身無分文的流浪漢在街上被一位旅行者攔了下來,旅行者對他說:“我的朋友,看你這麼窮,這個金塊給你。賣了它,你一輩子就會有錢了。”

流浪漢為自己的好運開心不已。他把金塊帶回家後,找到了工作,並變得越來越富有。但他並沒有把金塊賣掉。幾年後,他成了一個富翁。

有一天,他在街上遇見一個乞丐,便叫住他說:“我的朋友,我把這個金塊給你,如果你將它賣掉,將會一生富足。”這個乞丐拿了金塊,去找人估價,結果卻發現好隻是一塊不值錢的黃銅。

由此可見,第一個人變得富有是因為他感覺富有,他以為自己真的獲得了金塊。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金塊,是黃金意識、富有意識將財富帶入到我們的生命裏的。當一個人在說肯定的要求時,他就會開始得到原來屬於他的東西。正如《聖經》中所言:“在你開口之前,我已成全。”

要不斷地確認,說肯定句,這樣才能在潛意識裏建立信念。

如果一個人懷有完全的信心,隻要一次肯定聲明就已經足夠了。人們無須再解釋或懇求,隻要對已接收到東西,表示真誠的感謝。

《聖經》中說:“沙漠將會歡騰,並如玫瑰盛放。”即使身在沙漠,也滿心歡喜(信心滿溢),就能讓我們的希望達成。

有一個男人夜宿農舍,房間的窗戶被封住、釘死。半夜時分,他有種窒息感,於是他摸黑走到窗戶邊,卻無法把窗戶打開,就用拳頭把玻璃敲碎,好讓新鮮的空氣進來。之後,他便安然入夢。

第二天早上,她發現他砸碎的竟然是書櫃的玻璃,房間的窗戶一整晚仍然關得嚴嚴的。他隻是憑著對氧氣的想像給自己提供了氧氣而已。

人說出自己的肯定願望後,想要求得彰顯,就不能有絲毫的退卻。“不要讓搖擺不定的人誤以為他會得到上帝的成全。”“他隻會成全堅定等待的人”。《聖經》裏有很多內似的關於堅定信心的話語。

人千萬不能妥協,盡全力了,然後靜靜地等待指示。有時這是最難彰顯的時刻,在這個時刻,人難免會麵臨妥協、回頭或放棄的誘惑。

要耐心等待,彰顯要在最後才能出現。

“人的渴望叵是沉悶乏味,就會得到沉悶乏味的回應;人的渴望若是毫無耐性,就會被延宕,或是被粗暴的回應。”

有一個女士部我,為什麼她的眼鏡總是遺失或弄壞。後來我發現,她發怒時總是對自己和別人說:“我真希望可以擺脫眼鏡。”結果她就得到了粗暴的回應。她本來應該要求完美的視力,但她銘刻在潛意識思想中的卻是摘掉眼鏡這個不耐煩的願望。結果,她的眼鏡總是會不翼而飛或是壞掉了。

有兩種心態會造成損失:不珍惜。比如那位不重視自己丈夫的女士的案例;或是害怕失去,這就會把失敗的畫麵烙印在潛意識裏。

當人能夠徹底釋懷(丟掉負擔)時,他瞬間就會得到成全。

有個女士在暴風雨中外出,手上的雨傘被風吹翻了。她要去拜訪素昧平生的人,她不希望他們初次見麵,手裏還拿著一把破爛不堪的雨傘。但這把傘不是她的,她也不能把它丟了。絕望中,她甚至在想:“主啊,幫我處理這把傘吧,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正在這裏,她身後傳來一個聲音:“女士,你要修傘嗎?”她回頭一看,麵前就有位修傘的師傅。

於是她把傘交給師傅修,自己則前去赴約。回來時,雨傘恰好修好。人生旅途上,永遠會有位修傘師傅在你需要時現身。

有人經常問我視覺化與洞見兩者的差異。視覺化是受理智或意識影響的心理過程;洞見則是受直覺或超意識引導。我們應該訓練自己接收靈感,當一個人說“我隻渴望應該賜與給我的”,意識裏那些虛妄的渴求就會消失,造物者會給他一組全新的藍圖。

人如果不突破理性的限製,永遠也不會看到自己的生命將會如何完美的彰顯,包括健康、財富、愛與完美的自我表現。如果有人試圖用理智強迫事情的發展,隻會讓事情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依靠直覺或靈感行事。

人應該將想象變成藝術。一位思想大師就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小心翼翼地在他心智的畫布上畫出完美的設計。他用強有力而堅定的筆觸,畫出這些圖像,並滿懷信心,相信沒有什麼力量可以玷汙到這些圖像的完美,一切夢想都會在他的生命裏成真。

隻要有正確的思想,人就會擁有一切力量,可以將美好的天堂帶進到他的人間生命,這就是人生遊戲的最終目標。

這些簡單的法則就是無懼的信心、不抗拒和愛!

希望每個人現在就可以從長久以來一直束縛著自己,捆綁住自己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並了解讓人自由的真理。自由,就是不受拘束地完成自己的天命,讓生命的神聖設計包括健康、財富、愛與完美的自我表現,得以彰顯。

希望你通過更新思想來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