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四六

明季國初諸老之論詞,大似袁簡齋之論詩,其失也,纖小而輕薄。竹垞以降之論詞者,大似沈歸愚,其失也,枯槁而庸陋。

【賞析】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曆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

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衝擊作用。他的詩多敘寫身邊瑣事,技巧較高,選材別致,表現新穎,格律嚴整妥帖,風格清新流利,但多風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會內容,有些詩趨向豔俗,不免淺薄甚至浮華。沈德潛主張詩歌“去淫濫以歸於雅正”,鼓吹“溫柔敦厚”,提倡“一切歸於中正和平”。同時他還主張詩歌應該有“理趣”而不應該有“理語”。他的詩論有利於糾正浮華遊蕩的詩風,總結並發展了傳統的審美準則,然而他的“詩教”等理論又過於保守陳腐。他的詩歌很多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之作,常常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說教內容,缺乏鮮明生動的氣息。袁枚和沈德潛的詩論都對中國傳統的審美理論產生過很大影響,但二者同時也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倘若二者相互中和借鑒,那麼二人之創作大概足可以揚長避短了。

四七

東坡之曠在神,白石之曠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為營三窟之計,此其所以可鄙也。

【賞析】

薑夔雖是浪跡江湖、寄食諸侯的遊士,但他耿介清高,曾拒絕貴族張鑒為他買官爵。他一生清貧自守,以文藝創作自娛,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通,是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當世名流如辛棄疾、楊萬裏、範成大、朱熹和蕭德藻等人都極為推崇,雖終生布衣,名聲卻震耀一世。王國維說他“口不言阿堵物④,而暗中為營三窟⑤之計,此其所以可鄙”有點過甚其詞了。

四八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字之事,於此二者,不能缺一。然詞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無內美而但有修能,則白石耳。

【賞析】

薑夔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他的很多自度曲都是先作詞後譜曲,不受固定格律的限製,可以舒卷自如地抒發情感。他的詞作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也別出心裁,善於運用通感將不同的生理感受連綴在一起,表現某種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於側麵刻畫,虛處傳神,其作品清幽悲涼,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可以說不獨有“修能”,且亦有“內美”。

四九

詩人視一切外物,皆遊戲之材料也。然其遊戲,則以熱心為之。故詼諧與嚴重二性質,亦不可缺一也。

【賞析】

文學一旦失掉它的嚴肅性,就會淪為遊戲;然而如果寫作時一味板著麵孔說教,則會流於枯槁,沒有鮮活的生命力,也就不能打動人心。所以好的文學作品既要有遊戲的情趣,獲得一種愉快人心的力量,又必須保持它的嚴肅性,給人震撼的力量。這是創作者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