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王雪紅給父親王永慶的悼文(1 / 2)

2008年10月15日,父親去世了。就如同一座大山在頃刻間崩塌,連腳下的土壤都開始浮動起來。我像是突然間被推入一個冰冷而陌生的世界,再也尋不到父親的世界。除了難以言傳的悲痛,更有無法填補的空缺。

自然,父親不隻屬於我,不隻屬於他的家人。作為一個傳承曆史並創造曆史的人,他屬於華人社會和整個世界。人們尊他為“產業之父”,敬他為“經營之神”。從台灣到祖國大陸,從華人社會到國際工商業,父親白手起家而誌懷高遠,曆盡艱辛而成就大業,勤勉睿智而止於至善,成為當代華人商業傳奇的經典。而他對於我,則是永遠的父親和老師,永遠的榜樣和偶像。

作為父親,他首先賦予我生命,這是我此生一切的緣由和根本。所以,僅僅為這出生於世的機會、存在於世的權利,我也永遠感念父親。而且,父親不僅帶給我生命,更嗬護和關愛這個生命的成長。供養子女,讓子女衣食無憂,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有健康的身心,無論在傳統的男權社會還是在當今時代,都是一項沉甸甸的責任和負擔。添父親在這方麵的承擔和投入,用世間最高的標準審視,也是一個典範。他真正做到了於己於家問心無愧,旁人後人無可挑剔。

而這一切,其實並非從天而降,對我雖是與生俱來,在父親則需要辛苦勞作。父親的養育之恩,我當永遠銘記在心。

不過,最讓我感到幸運並受用終生的,是父親的教誨。是父親教我要正直、善良,誠信、承擔,包容、感恩;是父親教我要有獨立的人格、自強的精神,一生都要勤勉努力,一切要靠自己打拚;是父親教我要戒絕驕奢,戒絕浮躁,追根究底,潛心經營,敢為人先,止於至善。無論為人,還是處世,無論學習,還是事業,父親都是我最親近和最嚴厲的老師。

十幾歲時,我在父親的安排下離開台灣,前往美國求學。那時候的日子是艱苦的,父親給我的錢隻有精打細算才能用到月末。而且,父親也不允許我總打電話,因為當時長途電話費很貴。但是那時候是我和父親交流最多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收到父親的長信。信中父親會教我如何管理公司、如何追根究底、如何追求合理化。每次我讀信的時候,腦海中呈現的,就是父親那著名的“午餐彙報會”——在台塑,父親每天都會邀請一名主管共進午餐,就該主管的管理細節追根究底。深究的程度讓所有參加午餐彙報會的主管惴惴不安,即使事先做了最充分的準備。可以想見,如果不對所負責的工作達到癡迷的程度,是很難應對父親的午餐彙報會的。

1982 年,我學成歸來,加入了二姐創辦的大眾電腦公司。不過剛到公司不久,我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但是事隔多年之後,那次交易被騙的經曆在很多人眼中更像是一個傳奇的序曲:我不顧姐姐和姐夫的阻撓,孤身前往巴塞羅那追債,同時還借此機會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對歐洲的 IT 市場有了一個全麵的了解。但深受父親影響的我始終認為:隻有像父親那樣打拚出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1988年,我30歲。這一年,我把母親送給我的一套房子做抵押,借了500萬元新台幣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盡管父親沒有給予資金上的任何幫助,但是父親在商界內的深厚影響卻給我帶來了巨大的無形資產。當時,我去找人,別人會想,她是王永慶的女兒,做事應該不會差吧。盡管我自己已在一個全新的 IT 產業鏈打拚,但在我心中,父親仍像是要對我追根究底的老板一樣。每一次跟父親彙報,我都像是父親手下的業務主管,雖精心準備,猶誠惶誠恐。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幾乎從未給過我稱讚,給我的,多是批評、質疑和建議。我心裏一直奢望,父親有朝一日能比較滿意女兒的表現,誇我是個還不壞的學生。而這種奢望,正是我追隨父親的精神、效法父親而一往無前、止於至善的動力。記得我剛剛當選台灣第一女富豪的時候,父親的朋友問他是什麼感覺,父親搖了搖頭,緩緩地說道:“她還差得遠呢。”在幾年之後,當我又獲選亞洲之星的時候,父親的朋友再次詢問他的感覺,他雖然沒有笑,但目光中有一絲遮擋不住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