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部香港拍的封神傍上麵有薑子牙叫大家種甘薯的情節,當時就覺的很好笑。香港真能扯,把中國種甘薯的時間提早了兩千多年甘薯由於是外來品種名字也很多,番薯,山芋,紅薯,白薯,地瓜等等。甘薯的老家也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拜見西班牙女王就把甘薯獻給女王,女王很喜歡吃。(隻是偶爾吃,沒有天天吃)。16世紀中期後在西班牙廣泛種植,西班牙水手也帶到了菲律賓。據清代陳世元的《金薯傳習錄》記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陳季龍貿易其地,得其藤苗及栽培法入中國,時閩中大旱,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收獲頗豐,可充穀食之半。”百姓由種甘薯度過災荒,為感謝金學曾把這種新作物叫金薯。
〓思〓兔〓網〓
甘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入對於中國影響是很大的,它大大促進人口發展。將近兩百年時間裏,中國人口從一億增加四億(當然中國人口急劇增加原因是多方麵的)。
紅薯在瓜菜代那個時代人們會有很深的影響。61,62年糧食困難後,我們那裏曾經大量種植紅薯,曾經有段時間老家人一天三頓都靠紅薯過日子。吃的人吐酸水。條件好的大隊會用紅薯做粉條改變下口味,一般大隊你去吃你的紅薯吧。當時我們那裏交公糧也交紅薯,把紅薯切成片,曬幹了交公糧。我的父親實在吃不下紅薯,就用紅薯蘸辣椒吃。母親上高中,書包都是紅薯,饅頭那可是美好的事情。
五穀雜糧係列十——大豆
大豆是學名,別名也很多,按皮顏色分可以黃豆、青豆、種皮黑色的稱為黑皮青豆。嫩夾大家都知道叫毛豆。大豆故鄉就是中國,中國種植大豆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在甲骨文裏就已有大豆的古名“菽”,詩經裏就多次提到大豆(菽)。那時候人們把大豆主要可不是為了榨油,因為戰國以前中國人還很少吃植物油,油脂還以動物的為主。人們拿大豆主要做豆豉和醬,那時候人們吃的很單調,蔬菜品種特別少。因此豆豉和醬成了那時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前麵有網友問味噌是什麼?估計他可能是受《大長今》影響吧,味噌說白了就是豆瓣醬,隻不過是糊狀的,它可不是日本專利,而是由中國傳過去,據說還是鑒真和尚哪。小日本是繼承而已,不是發明。味噌主要還是做湯底,調味。
說到調味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視的,大航海時代到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追求調味香料,中世紀的為歐洲貴族所癡狂的胡椒,經過重重轉手,價格已經和黃金不相上下。看中央電視台的《大國崛起》上麵說是,追求胡椒是為保鮮食物,覺的這個答案有些好笑。用如此昂貴的胡椒專門保存食物,未免太奢侈了。有些跑題了,胡椒我會在專門章節講述的。
豆豉(一般直接發酵)和醬(摻入麥麵發酵)也是過去行軍打仗必定物品,過去打仗沒有新鮮蔬菜和罐頭食品。豆豉和醬就是不可二選的物品。哪怕是諸葛亮、劉備都得吃這個,後勤補給不可能趕著豬,羊跑,雖然隨軍對於有牛,但主要還是做後勤運輸。頂多劉備吃的豆豉和醬精致一些。古代醬指代比較豐富些,凡是作成類似醬易於保存食物,比如說《
周禮》天官裏醬就是指代魚、肉製品。當然如果劉備打仗地理條件好,可以吃到當地新鮮食品。提一下,古代軍隊飲用的酒,大多隨軍釀造,當然皇帝也會賜酒但是量非常少,千裏迢迢運酒太費力氣。不過大部分時候軍隊還是是禁酒的。
古代醬銷量是很大的,比如說漢書裏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