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指出樓主一個小錯誤。

藏人用青稞做的,是粘粑,不是糍粑。

糍粑和粘粑,是兩種不同的東東,原料,做法,應用區域也風馬牛不相及。

糍粑是用糯米為原料,最原始的方法是先將糯米蒸熟,盛於大石臼中,以硬木(通常為鐵匠木,岩木,白煉木為主)大錘,以人力錘之,直至錘爛到完全不見米形,然後取出,以手工斷成小團,再按成餅狀。。。。由於糯米質白,故糍粑通常潔白的。這種做法,通常隻存在於湘西,鄂西北,兩廣山區,雲南少數族等地區流行。

正宗的糍粑是非常可口的。糍粑泡甜酒,是這個地區的待客之道之一,非常可口。

另外,各大餐館可買到的《酒釀丸子》,其實可看作是糍粑泡甜酒的一個參照。

而粘粑,則是藏人的特產,具體做法本人不知。熟悉的人可以介紹下。)

五穀雜糧係列八——馬鈴薯

土豆(馬鈴薯)中國本身也沒有,它的故鄉也在美洲。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從哥倫比亞帶回歐洲,時間大概在16世紀初,很快在歐洲就普及開來,曾經作過歐洲人主要口糧。馬鈴薯在傳播在英國時候遭遇了不幸,當冒險家瓦爾特R26;勞萊首次把一株馬鈴薯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從沒見過這稀罕植物的宮廷廚子卻錯把馬鈴薯的莖和葉拿來烹飪,結果讓所有的食客都吃壞了肚子。因為對王室的“冒犯”,馬鈴薯從此就遭到了英國王宮的“封殺”。

至於如何流傳的中國,我查一下資料,上麵說大概是在十六世紀中期或更晚,從西北或華南傳入中國。由於產量大(每畝可以達到兩千斤),由於即可以做糧食也可以做蔬菜,很快在中國普及開來。在一些介紹度荒的書裏,把它作為度荒作物之一。曾經有的地方把它蒸熟搗成泥,用來築家裏院牆。災荒的時候,人們可以吃牆度日。

土豆在西方消費量很大,從肯德基的炸薯條,法式凍炸片,俄羅斯的土豆燒牛肉,花樣繁多的糕點,蛋卷。消費特別大的煎牛排,豬排都用到了土豆。土豆已是西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國土豆的消費量很大,吃法和做法也非常的多,有意思的浙江有一道寺院菜叫桃園三結義,那三個冬筍、熟麵筋、土豆。

現在我臨時在的湖北西部,當地人就喜歡把米飯和土豆在一起蒸吃。

馬鈴薯陝北人、山西人多稱它“山藥蛋”,這個名稱被成了文學流派名稱。土裏土氣,土得掉渣,土得樸素怡然。平淡中體現生活。趙樹理、馬烽等山西作家成就了山藥蛋派,他們的作品演繹一群鮮活的農民。陝西的賈平凹、莫言、陳忠實、路遙等等,他們也繼承山藥蛋特點——土,莫言的紅高粱讓薑文在高粱地完成了周公大禮,讓薑文的尿在高粱酒裏飄香。賈平凹的廢都雖然寫現代事情,但性〈!-->欲,金錢,貪婪伴隨主人公,人類原始回歸。陳忠實的《白鹿原》的第一句話就是白嘉軒後來引以豪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還有那白嘉軒被傳成說他長著一個狗的家夥,長到可以纏腰一匝,而且尖頭上長著一個帶毒的倒鉤,女人們的肝肺腸肚全被搗碎而且注進毒汁。路遙《平凡的世界》以平凡人生活記述平凡世界。就些是土的表現,樸素的表現,現實的表現。這就是“山藥蛋“,土得掉渣的山藥蛋。

五穀雜糧係列九——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