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段時間,毛紡廠忽然間傳出一個好消息,說紡織集團總公司決定將毛紡廠與被服廠合並,進行資產重組。也就是說,毛紡廠的職工還有希望。所有得到消息的人都處於極度興奮之中。
在實施資產重組前期,有關方麵的領導和專家到毛紡廠進行了一次視察與資產評估。毛紡廠的職工和家屬們也都看到了,開進廠區的小轎車浩浩蕩蕩有一長隊,他們的心情隨著車隊的浩浩蕩蕩和威武陣容而更加歡欣鼓舞。
接待視察小組的宴會幾近揮霍。鮮活的野生中華鱘和大龍蝦是空運到省城,然後由毛紡廠派專車從省城連夜拉回來的。
這是毛紡廠或者說毛紡廠職工能否重生的最後機會。廠領導們竭盡所能,給視察小組提供了最優質的也是最恰到好處的接待,以便能在最後關頭為本廠職工也為自己謀點福利。這很容易得到職工及家屬們的理解。有幾個退休女工堆起滿是皺紋的笑容說,該花錢的地方就要花,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又說隻要能保住咱們廠,就是一年不發退休金也值了。當然,她們能有如此的思想境界完全是由於她們的女兒頂替上班成了新一代紡織女工。
那段時間廠裏上上下下都很忙,且在企業經營決策者們的杯影交錯間顯示出一個小廠瀕臨倒閉前的繁榮,一種末世將至的繁榮。
毛紡廠的資產評估和清算大約進行了兩個月,最終結果是,毛紡廠已經資不抵債,原本要兼並它的那家被服廠不願意接收。集團總公司先決定將廠房連同設備一起拍賣。但那裏離市中心太遠,位置偏僻,而老化的設備已經沒有什麼用處,就是拆了賣廢鐵也值不了幾個錢。沒有人肯為毫無用處的一堆廢鐵和一棟鋼筋水泥房子花冤枉錢。最後毛紡廠的大門掛了一把鐵鎖,又貼上兩張封條,廠子算是廢棄了。
廠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毛紡廠的職工離開了那棟灰色水泥樓,各自尋找著各自的出路。原毛紡廠廠長到紡織集團總公司擔任了某部門的副經理;廠裏其餘百分之八十的職工下了崗,他們回家等待砂城下一個“再就業工程”的啟動;另外百分之二十的職工分流到集團公司下屬的一些企業或機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