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以讓代爭的精神。做一個謙恭有禮的人,別人自然會喜歡你而與你親近,你又何必做司馬牛之歎?
對人有禮貌,不見得馬上有實際的效益。有些人急功近利,認為有沒有禮貌,人家又不能把我怎樣,
何必約束自己,處處講求禮貌有些人注重形式化的禮貌,卻絲毫不關心人,令人覺得此人很虛偽。就像
美國人那樣,他們慣有的禮貌隻是一種虛假的表象,並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
待人需有差別
雖然與我們打交道的人眾多,但我們卻不會一視同仁。中華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詞有很多:點頭之交、
泛泛之交、患難之交、刎頸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這些詞多以交情深淺而劃分,這就告訴我們,
對待交情不同的人應該采取親疏有別、差別對待的形式。
對隻是認識但並不熟悉的一般人,我們僅限於禮貌性地打招呼,談不上什麼信任不信任的問題。逐漸
互有交往,增進彼此的了解,成為熟悉的朋友之後,雖然也交換一些意見,但多是閑聊,畢竟交淺不言深,
不可能涉及不足為外人道的題材。熟悉的朋友當中,有一些信得過的,慢慢變成好友,再進一步成為密友,
這才放心商量一些私人的問題。密友經得起再三的考驗,切實可以交心的,才會變成知己。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雖然將關羽、張飛、趙雲都視為兄弟,但他對三人的感情並不同:關羽、
張飛是他的結拜兄弟,三人自桃園結義開始,便親如一家,劉備所說的“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指的
也就是關羽、張飛二人。而趙雲的地位則不同,關羽曾說:“翼德吾弟也;……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
位與吾相並,可也。”一句話點明了趙雲的地位,不過是因為他戰功卓著,加上忠心耿耿,所以從情分上
視為兄弟而已。
其實每個人都如此,都會謹慎區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們如此對待別人,別人也如此對待我
們,這都無可厚非。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別人心裏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別人是
知己,完全可以無話不談,他有什麼過錯,你都可以委婉指出;如果你和別人隻是熟人而已,則交淺不可
言深,以免犯了別人的忌諱,埋下禍根。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離不開感情的投入,即從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和苦
惱。這種感情投入是自發的,不應計較產出,你自然會得到許多朋友。如果你是為了獲得回報才投入的,
總是想著“我對你好,你一定得對我好”,那你肯定得不到他人的回饋。
人和人打交道不應該點到即止,如果你認識的人都隻是泛泛之交,而無一個知心朋友,那又怎會有樂
趣呢?我們認識別人,並不會隻是抱著認識的目的,而是想通過交往熟悉起來,成為朋友。
三大禁忌
人際關係有三個破壞因素:鋒芒畢露、自負和輕率。如果你有這三個毛病,最好馬上改掉。
一個人鋒芒畢露,其人際關係不可能好。很多年輕人都有這個毛病,到哪裏都要變成焦點,別人講話
他要插嘴,對什麼事情都有意見……這些都是鋒芒畢露的表現。鋒芒畢露不一定會出人頭地,因為所有的
人都會找機會把你的鋒芒除掉。很多人年輕時有棱有角,後來卻變得很圓滑,就是因為受了很多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