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三國時期,合肥因地處吳頭楚尾,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從都城洛陽率領83萬大軍南下征伐孫吳(即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行至廬州(今安徽合肥)時,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練人馬。曹操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頭痛病發作,臥床不起。行軍膳房廚師遵照醫囑,選用當地仔雞配以中藥、好酒、精心烹製成藥膳雞。曹操食後感到味精美十分喜愛,隨之病漸愈,身體很快康複,爾後每進餐必常食此雞。由此,後人傳於世,“曹操雞”聲名不脛而走。於是這道菜便在合肥流傳至今。
現今“曹操雞”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遙酒家烹製最為出名,仍以當地優質子雞為本,並配以曹操家鄉——安徽亳州出產的古井貢酒與天麻、杜仲、香菇、冬筍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蔥薑等18種開胃健身的輔料製成。營養豐富,具有食療健體之功,聲譽日高,更加名聞遐邇。
------------
肥王魚豆腐的由來(圖)
------------
在淮水之濱,有一深不見底的黑龍潭。該潭所產名貴肥王魚,成菜具有鮮、嫩、滑、爽四大特點。清蒸、白煮、紅燒、片炒無不美妙。尤其是清蒸做湯。肉質似豆腐般的細嫩,汁如雞湯般的鮮美,為筵席上之珍品。
淮南王劉安,一日出巡到黑龍潭,適逢當地佟財主納妾,把他請到家中,盛宴款待。席上滿桌雞、鴨、肉、蛋,可劉安偏愛吃鮮嫩清香的八公山豆腐,財主一時為難,正在此時,有人報獻豆腐,劉安命人端上,一嚐,連聲叫好:“美味!美味!”吩咐賞銀,漁翁不要,訴說了他女兒被佟財主霸占的冤情。劉安令佟放出該女,見她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劉安一怒之下,喝令左右把財主投入黑龍潭喂魚。當地群眾為紀念劉安為政清廉,就把此菜叫做“奶汁肥王魚”。
------------
徽菜名品:李鴻章炒雜燴(圖)
------------
在我小的時候,鄰居哪家有結婚的,喜宴都是設在家裏,常常在院子裏搭一個大棚,擺上幾桌。這時往往到我家借桌椅和碗盤用。婚宴結束後,為表示感謝,就會送來一大盆雜燴菜,樣子雖然難看,吃起來味道卻不錯,筷子下去,夾的也不知是什麼東西,隻有放進嘴裏品品,才知是魚是肉。不過多數情況魚裏有肉味,肉裏也有魚味,反正七葷八素吃得不亦樂乎。現在想來,倒是童年記憶中為數不多的美味之一呢。
我想雜燴菜最早的發明者肯定是貧苦的百姓。百姓的生活是疾苦的,幾回能得飽飯,偶爾餐桌上有了剩餘,必不舍得扔掉,要留到下頓回回鍋再吃。這絕不是達官富貴人家的做法,那麼炒雜燴何以冠了李鴻章的名字?
傳說清朝末年李鴻章有一次出訪歐美(想必是拿中國土地與洋人做什麼交易吧),在美國的中國菜館曾宴請美國公使吃飯,席間上了一道燴燕窩,因雜以雞絲和火腿共煮,當公使詢其菜名時,李鴻章以“雜碎”回之,此菜由此得名。這件事在《清朝野史大觀》也有記載,說法略有出入:李鴻章出使歐美時,“在美思中國飲食,囑唐人埠之酒食店進饌數次。西人問其名,華人難以俱對,統之名曰‘雜碎’。自此雜碎之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