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巨輪的沉沒——美國國際的沉淪 第七節:巨額獎金醜聞(3 / 3)

在這裏,美國政府實際上自己讓自己陷進了一個矛盾的怪圈之中。如果政府選擇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讓市場來清理垃圾,又害怕危機繼續擴散,最後到一個沒法收拾的地步。選擇救助,設定限製條件,又有如此之多的“麻煩”,不設定限製條件,對於那些買單的納稅人,又無法交代。而且,政治家的位置還是最終由納稅人來決定的。美國政府這次救市擔當的角色和最後的民眾反應與結果,是一個很值得認真觀察和分析的事情。對於中國今後的政治改革,也會有不少的借鑒意義。

奧巴馬政府其後又起草了獎金稅議案參議院版本,該法案的目的,是給被救助的美國金融公司一點激勵,讓它們不退出“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工具計劃(TALF)”,以確保政府重振信貸市場所作努力不會受阻。

在這裏,所謂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工具,是在2008年11月25日,為了救助在金融危機中需要救助的美國公司而設立的。該計劃總額為2000億美元,政府期望以此帶動10000億美元貸款的發放,以期激活陷於停滯的資產支持證券市場的交易活動。美聯儲將向TALF提供上限為200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其中,美國財政部將從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中,撥出200億美元用於TALF的第一批資產的收購。該資金將被用來購買基於學生貸款、汽車購買貸款和信用卡貸款而形成的債券包,以及中小企業局(SBA)擔保貸款所形成的ABS。並在其後決定是否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其它的ABS。不過,借款方所售的ABS必須有一定的級別,至少被三大評級公司惠譽、穆迪和標普中的兩家,評為AAA等級。同時,借款方還必須願意遵守美國財政部對高管薪酬提出的新限製。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金融公司,但同時,還怕那些公司不願意被救助。這就像是,你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裏麵,隨時都有可能會被衝走和淹死,你得付出代價,但同時又怕被救的人在被救上岸之後,因為得不到一頓好吃好喝的款待,而擔心他不願意被你救助。這就是美國的怪事。是借口,還是真實的問題和風險,讀者可以自己想想。

不過,到後來,大多數的獎金獲得者,都主動退回了那筆“不該得”的獎金。在我眼中,他們那些人既可憐又可嫌。他們中的許多人隻是一個個的中層管理者,在公司的產品確定之後,他們的任務也已經明確,能夠做的就是像一顆螺絲釘,勤奮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將事情做到極致。但是,由於指揮的方向性錯誤,他們是越勤奮,最後的結果就越糟糕。這也是作為一個團隊一員的無賴之處,明知不該為而為之。

這就像賽狗跑比賽一個道理:前麵一個骨頭,狗為了得到那個骨頭,在可憐的拚命奔跑。結果,它得到了骨頭,可是它的主人又要將骨頭拿走,理由是,它不該那麼勤奮地拚命奔跑,因為它的奔跑讓不少人的眼睛看累了。還讓不少人輸掉了賭資,那都是那條狗的過錯。

對於美國政府在獎金上的態度,美國國際在美國之外的外國雇員的反應和美國國內的雇員反應,有著明顯的不同。2009年3月25日,路透社報道說,美國國際金融產品部在英國與巴黎的員工,稱外界要求他們退還獎金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勒索”,是很無理的要求,在道德上,他們沒有理由要退還分文,那是他們應該得到之物。

對於這些非美國公民,美國政府應該是對他們沒有辦法的。在法律上有合同保證,你不得不付。如果公司強行拒絕。最終會輸掉官司,還是必須支付,而且可能損失還更大。美國政府能做的也隻能是收取高額特別稅,但外國人在國外,是不用向美國政府報稅的。所以,你對他們說沒有任何稅可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