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最大的破產案——雷曼兄弟遭遺棄 第一節:成功的猶太企業(2 / 3)

作為一個貿易商,他們所貿易的農產品來自於南方的阿拉巴馬州和附近地區,而貿易的地點又在北方的紐約市,橫跨南北兩地。在內戰期間,由於開戰雙方的相互封鎖,雷曼的貿易經營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並且曾經一度中斷。

1862年,出於擴大業務和經營規模的考慮,雷曼兄弟公司和一個經營出現困難的,名叫約翰·杜爾的棉花貿易商合並,組建了雷曼-杜爾公司。那時候,從南方將棉花賣到北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通過北方的交易商和港口出口棉花,也是一件不可以做的事情。對於這些,雷曼兄弟當然明白。不過,他們畢竟是來自南方奴隸主的一分子,錢要賺,麵子上也得過得去,並且不公開參與內戰任何一方的陣營。而暗地裏,他們則爭取在南北陣營同時結交朋友,建立友誼。借助於他們在商場多年的紐帶關係,外加猶太人的精明強幹,政治和經濟關係被他們兄弟倆把握得恰到好處。

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賺錢還是最主要的事情。為了這個目的,即使是在戰爭時期,雷曼兄弟也還是可以借助自己業已形成的網絡和關係,繼續幫助南方繞開北方的封鎖,將南方產棉區的棉花銷售出去。這樣一來,不僅為南方籌集軍費做出了貢獻,而且,自己也借機賺了大錢。再者,他們還由此和南方叛亂政府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係。

戰爭期間,阿拉巴馬政府甚至還邀請雷曼兄弟中的梅耶·雷曼北上,代表該州州政府去北方遊說格蘭特將軍,目的是救援被北方俘虜的南方戰俘。雖然那次遊說沒有獲得預期的結果,但由此也加深了雷曼兄弟和南方政府的關係,特別是和自己所在的阿拉巴馬州政府的關係。

隨著棉花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交易手段和方式也在一步步改進。1870年,雷曼協助同行,在紐約組建了美國的棉花交易所。這時候,雷曼公司的總部也搬到了紐約,也就是說,雷曼不再是一家阿拉巴馬州的公司了,而是一家總部設在紐約市的美國公司。這是雷曼公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事件。

總部移到紐約,是因為公司的棉花交易業務,主要還是需要和做交易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種植棉花的人在一起。那時的雷曼,已經在棉花交易行當頗有一點名氣和規模了。由此,公司開始了在商品期貨交易方麵的第一次嚐試。

【組織創新與業務擴張】

在公司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傳統的“師徒”式的管理方式就不再適應了,而且也沒有效率。組織管理創新,通常是一家公司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必須做好的一件事情。很多公司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在這個組織創新上。不少的小公司,在公司規模小時管理得很有效率,但是,麵對自己的快速成長,不適應的組織管理模式,最後將自己給扼殺掉了。伴隨公司從小到大的成長,及時和合理的組織創新,讓那些為數不多的企業巨頭成就大業。那時候的雷曼兄弟公司已經注意到了這點。

1884年,伊曼紐爾開始對公司實行規範化管理,在公司內設置了公司理事會。同時,鑒於當時鐵路業的興隆,感覺到鐵路修建相關業務的市場潛力巨大,公司便開始涉足鐵路修建方麵的債券銷售與交易,並同時進軍金融谘詢服務業務。

到1883年時,雷曼成為咖啡交易所的成員之一,那時候的咖啡交易是一個業務量很大的項目,而且,美國人對咖啡的喜愛,絲毫不亞於中國人對茶葉的喜歡。

1887年時,公司還加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也是在這一年,伊曼紐爾27歲的兒子菲利普·雷曼(Philip Lehman)成為雷曼兄弟公司的合夥人,伊曼紐爾開始為兒子的接班做鋪墊工作了。

1899年,雷曼兄弟開始了自己曆史上第一筆,靠給公司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提供金融谘詢和上市融資服務。那筆生意,是為“國際蒸汽泵公司”招募優先股和普通股。也就是說,雷曼開始嚐試當一家投資銀行了。即使這樣,那時候公司的主業還是貿易,不過已經不僅僅是棉花貿易了。

直到七年之後的1906年,公司才從一個貿易商,轉變為一個主要靠證券發行吃飯的金融服務公司。也是在這一年,在雷曼第二代菲利普·雷曼的領導下,公司開始了和高盛公司的合作。那時候的高盛和雷曼是一個檔次的公司。當年,他們合夥將西爾斯·羅巴克公司與通用雪茄公司,送上了股票交易市場。這個西爾斯(Sears),就是現在到處開有超大型連鎖商店的一家很大的美國零售公司,它幾年前和一家零售巨鱷凱瑪特(K-Mart)合並,後者是在美國市場上沃爾瑪的主要競爭對手,不過是被沃爾瑪打敗了的競爭對手而已。

菲利普·雷曼1861年11月9日出生於美國的紐約市。他是雷曼曆史上第一位董事會主席。酷愛藝術品收藏,他的收藏興趣在他兒子波比身上得以發揚光大,所收藏的藝術品成為今天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部分之一。這一傳統也被後來將雷曼搞破產的福爾德和他的夫人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不過,這種發揚光大是以服務福爾德自己的經濟利益為唯一目的的。

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雷曼參與了上百家新公司的上市融資業務,其中,很多都是與高盛公司合作的結果,這其中的不少公司,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這麼多如此重量級的美國公司信賴雷曼,也說明雷曼本身的實力不是一般。

1905年,公司開始拓展國際業務:代理和管理了第一宗日本政府債券在美國市場的發售與交易業務。在1923年時,又承銷了1.5億美元的日本政府債券,為日本關東大地震的繕後事宜籌集資金。雷曼公司是開始比較早與亞洲政府合作的美國公司,而且在大蕭條之前,雷曼公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擁有不錯的實力。注意到,直到這時候,作為美國國際集團起源的斯塔爾的友邦公司,還沒有在上海設立。也就是說,從資格上來看,雷曼比美國國際集團要老很多。可惜的是,在商場上,資格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進步和自己實力的累積。

菲利普·雷曼在1925年退休之後,將公司的指揮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羅伯特·雷曼。在美國,對於叫羅伯特的年輕人,人們喜歡昵稱為“波比”,在雷曼內部,當時的員工就喜歡這麼昵稱羅伯特。在波比領導期間,公司運作的頭幾年正是美國股市的狂熱期,那時候,公司賺了不少的輕鬆錢。在大蕭條開始的頭一年,即1928年,公司將辦公地點搬到了現在的金融中心所在地,這個極為繁華的紐約威廉一街。那時的雷曼,已經是美國金融行業重量級的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