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在孩子深夜伏案用功的時候,常常感到十分欣慰,卻忽視了長期晚睡晚起,會使孩子的學習效率下降。大腦生理學研究證實,高效的學習時間,中小學生為40分鍾,長期“疲勞戰”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損害大腦。
家長除了幫助孩子控製適宜的學習時間,保證孩子的睡眠之外,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在複習過程中采用交叉、間隔複習的方法,合理使用左右腦,以提高學習效率。好的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才作用非同一般。學習亦是如此。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有“實學”的意識。有人想成為演講家,於是買來一摞理論書籍,潛心研究如何演講,結果理論知識、要領、須知掌握了一大堆,可是從未張嘴演講過,所以他永遠也成不了演講家。
所以,在引領孩子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記住多少東西,而是教給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並且重視對孩子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的培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所以說,善於學習比拿高分更重要。
注重禮節禮貌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以不同的方式作用於人的心理,支配著人的各種行為,甚至影響著一個人的容貌。氣質是一個人的真正魅力所在。
人們常把人的容貌比做美麗的鮮花,而鮮花是有季節性的,鮮花總有凋零之時。與容貌相比,人的氣質就如同是一棵蒼勁的鬆樹,它給人的美是不受容貌和年齡製約的。氣質的美會在一個人的言談話語、舉手投足、待人接物中表現出來。這種美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是刻意生硬地模仿。因此,一個人的禮儀修養必須從培養良好的氣質做起。
良好的氣質是以一個人的文化素質、文明程度和思想品質為基礎的,同時還取決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氣質是一個人多種內在素質的綜合反映,氣質看似無形,實為有形,它通過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個性特征、言談行為等表現出來,良好的氣質能夠深深地吸引他人、征服他人。培養良好的氣質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經過長期的磨煉和多方麵的積累。沒有禮節不懂禮貌的人,是不會擁有好氣質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古往今來,以禮為上,有君臣之禮,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之禮;有先禮而後兵,禮多人不怪的格言。正由於有禮,我們的先輩們廣交朋友,華夏文明才源遠流長。
文明禮貌一詞古來有之,是做人的準則。可是現在相當一部分家長和老師都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講文明禮貌,而孩子也並不把它當做一回事。對待文明禮貌,視而不見,聞而不做,觸而不感。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校園裏,不文明禮貌行為隨處可見:
①家裏來了客人,往往連個招呼都不打;上學、放學路上碰到街坊鄰居,從來不說一句話扭頭就走;出門時也不吭一聲,回家晚也不打個電話,害得爹媽四處打聽……
②日常生活中,乘公共汽車,幾乎沒有人讓座,年輕人不給老弱病殘、孕婦小孩讓座。不懂禮貌,不知謙讓……
③孩子們亂丟垃圾。在校園公共區域和教室內,吐出的痰跡、空飲料瓶、廢紙片和食品包裝袋等經常可以見到。
④肆意損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書桌、椅子上用刀、用筆刻劃“留言”,用塗改液等在上麵亂寫亂畫,在教室的牆壁上塗抹。上麵寫出的內容大都是消極頹廢,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語言垃圾。這不但破壞了公物,也汙染了其他孩子的視覺及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