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外,更有賴於孩子學習內因的調動,這內因即為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情感。
預習把學習推到了一個全新的求知領域,孩子通過預習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課時他們便會拿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講”相印證,這便會使孩子經曆一連串的心理感受。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正相吻合時,便有獨創成功的*;或者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會作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產生困惑,因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動預習的興趣,增進預習的效果。
所以說,預習有效地啟動了孩子進一步求知的內因,從而使孩子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學得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真正發揮了孩子的主體作用,這對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無疑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那麼,怎樣進行有效的預習呢?
預習活動一般是以自學的方式進行的。對小學生來講,隻要對文字的理解沒問題,大部分的內容是能夠看明白的。預習的目的並非一定要將第二天的教學內容全部掌握,而是要:
①知道下一課的內容是什麼方麵的,尤其是要注意是上一課的延伸還是新的內容,它與以前的哪些知識有關係;②新課中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是什麼,並盡可能地理解它們的含義,語文要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情節是什麼;③感知這一課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哪些內容是不易懂的。
預習的方法是以閱讀為主,先將新課內容中速閱讀一遍,然後回過頭去將一些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語句、結論等做上記號或圈畫出來,對看了不太懂的地方可用鉛筆打上一個問號,這些就是下一節課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最後,最好看一些基礎性的練習題,檢驗一下有何效果。小學的課程每課預習10分鍾就差不多了,內容較難、較多、較新的可適當延長預習時間。
做好預習,及時複習(2)
孩子的學習要提倡走在老師的前麵,掌握學習的主動性,不要僅僅以完成作業為任務和目的,這樣才會學得活,學得有成效。所以說,預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寶。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家長和老師隻是引路人,孩子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決。而預習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學能力,而且習慣課前預習的孩子,總能在學習中處於主動地位,從而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社會發展要求教育越來越側重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教育目標通過預習都可以實現。
預習可以降低新授知識的難度,孩子在預習後就能在課堂上有目的地聽在預習中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了解了重點、難點,就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有重點地聽老師講課,有更多的空間去攻克自己不懂、不會的問題,從而有效地降低學習的難度。預習可以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小學生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因此在授課中,老師若問一些與預習有關的問題,學生是很樂意回答的。讓孩子在課堂中充分表現自己,淺嚐預習成功的喜悅。這樣也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在預習的目的上,很多孩子和家長認為,預習就是要提前學會。但是,因為預習階段都是學習新知識,所以,有很多地方會讓同學們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於是,他們往往費了很大的力氣要學會讀懂,結果預習的工作變得很辛苦,而且對自己的能力提升幫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