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或黃昏的時候步行觀賞惠靈頓的海邊風光是件十分愉快的事。

"Nau mai, haere mai ki Tongarewa!" 這是一段毛利文,意思是"歡迎來到我們的國家Tongarewa!"(Te Papa Tongarewa,藏寶庫的意思)。

把經典融入都市生活就是惠靈頓的城市氣質。新西蘭博物館裏還有很特別的咖啡館,進去裏麵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咖啡文化的氣息。

2

惠靈頓國家博物館是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館,地處市中心。它的身後就是皇後灣,整座博物館被包裹在海風中,博物館的廣場上總有成群的海鳥盤旋。

這個博物館是是新西蘭唯一由政府管理的博物館。博物館始建於1933年。1986年以後進行了搬遷和耗資3.5億新元的擴建,1998年2月新館開館,占地3.6萬平方米,其中1.4萬平方米為參觀遊覽區。博物館建築風格獨特,館藏豐富。館內有抗強震裝置,溫度和濕度可自動調控。主要展廳有:海洋地質和地貌展廳、生物展廳、毛利建築、習俗和傳統藝術展廳。中國北京市人民政府贈送的張衡地動儀(複製品)陳列在地質展廳(Awesome Forces)內。

博物館免費向遊人開放,每天前往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博物館非常重要的客人就是小學生,他們在這裏集體上課,然後參觀國家的曆史寶藏。我本來打算拍下來小朋友們上課的可愛場麵,不過在新西蘭拍攝小孩是必須得到成人允許的。所以雖然很喜歡,最後還是放棄了。我們要尊重別人的民族習俗嘛!

3

毛利文化是博物館的主角,充分展現著自然的恩惠。

@思@兔@在@線@閱@讀@

在毛利人的創世紀神話中,天空之父與大地之母曾經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連光線都無法穿透他們。他們的孩子,也就是眾神企圖將天地分開,最後隻有森林之神泰恩(Tane)做到了--他倒立著把父親和母親撐開來,讓人們可以生活在光明之中。

毛利族是新西蘭人和新西蘭文化的起源。每一個毛利族部落至少要建一個會堂,作為舉行慶典活動或儀式以及接待貴賓的神聖場所。會堂的大小不等,小的隻有25英尺長15英尺寬,大的可以有80英尺長50英尺寬。形狀大致相似,均呈長方形。除了門前正麵的那些雕刻以外,四壁上還有高度圖案化的人物木雕,這些人都是部落裏的將軍、人民崇拜的長者,或是部落中那些受人尊敬的工匠。

說到這兒,向導順手指了指一側的木雕,問我們發現了什麼特殊的地方。

"他手裏握著一把精美的刻刀。"有人說。

"他的手好像比一般人的要大一些。"有人補充。

"他的手不是隻有四個指頭,就是隻有三個指頭!都不是全的!"眼尖的同事終於發現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位工匠的手殘缺不全呢?向導向我們講述了一段令人驚歎的曆史故事--

多少年來,刻刀為毛利族人的主要雕刻工具,一直被視為極珍貴的禮物,通常由部落的首領賜給最著名的能工巧匠。相傳在19世紀初,一位歐洲航海家登上了新西蘭的南島,來到了毛利族人的部落。臨別前,他想帶一件紀念品回歐洲,便開口向部落裏的工匠索要一把刻刀。不料工匠當即拒絕了他的要求,這位歐洲人隻得沮喪地離去。當時那位歐洲航海家並不知道一把刻刀在毛利族人心目中的價值。盡管它不是金子鑄成的,但由於那時的毛利族部落沒有貨幣,因此用這把首領賜予的刻刀可以換來許多土地和牛羊。或許是由於工匠在部落裏的獨特地位,很多毛利族人從小就萌發了要當工匠的念頭,盡管他們還不知道學藝的艱辛以及要付出的代價。

那時候,由於本部落的工匠有限,而要求拜師學藝的人又太多,這就迫使一些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別的部落去求師學藝。毛利族各部落的規矩很多,不僅是針對那些非毛利族人,即便是對不同部落的毛利族人,他們也十分謹慎小心,尤其是在傳授木雕技藝上。於是,有的學徒為了表示自己拜師求藝的誠心和熱望,竟當著部落首領及工匠的麵忍痛割去一個手指。久而久之,有的部落就開始要求那些登門求藝的學徒自行截掉一兩個手指。

"所以,在新西蘭毛利族人的木雕中,人們看不到長著十指的工匠。"向導結束了他的講解。

看著那些雕刻精美的藝術品,我突然想起搭乘新西蘭航空公司班機時我曾問過空中小姐,新航的標誌是什麼意思。她回答說是波浪與旋渦,源於毛利族的圖騰藝術。我今天終於明白了這個神秘古老的標誌--波浪與旋渦象征的,原來是生命的旋律。透過它,我好像看到了毛利族的初民駕馭著獨木舟劈波斬浪,劃過茫茫大海的景象:缺指的黝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