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工農紅軍三支先遣隊,第一支是方誌敏、粟裕、劉英等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從1934年7月6日到1935年2月1日,曆時7個月,行程3000多華裏。第二支是徐海東、吳煥先等領導的紅25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1934年11月從大別上根據地開始了長征路。第三支是任弼時、蕭克、王震等領導的紅六軍團西征,從1934年8月7日到10月24日,曆時兩個多月,行程2000多華裏。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在其編撰的《紅軍長征史》中的第33頁寫到:“紅六軍團勝利完成轉移任務,並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起到了先遣隊的作用”。

39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及三支先遣隊長征六萬五千華裏,指紅一方麵軍行程22000裏,紅二方麵軍行程19000裏,紅四方麵軍行程10000餘裏,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3200多裏,紅25軍長征9000多裏,紅六軍團西征2000多裏,實際形成65000多裏。此數據主要部分源於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江廷玉主編的《多視角下的長征》一書。

40 《陳布雷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163頁。

41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黨當局的“四大作品”:一是陳布雷寫的、以蔣介石名義發表的《西安半月記》;二是陶希聖寫的、陳布雷修改的、以蔣介石名義發表的《中國之命運》;三是1941年陳銓寫的美化漢奸特務的劇作《野玫瑰》;四是曆史學家蔣挺黻寫的鼓吹“賣國有理”的《中國近代史》。這四部作品很有分量,曾引起政黨間的論戰和整個社會的抨擊與評議。

42 侍衛官回憶錄:《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跟隨蔣介石12年——侍從副官居亦僑口述,江員舟整理)》,團結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09、110頁。

43 陳過:《我的父親陳布雷》,見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從名記者到幕僚長——陳布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4 張季鸞:1888年生於山東省鄒平縣,1905年公費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入獄。出獄後,曾先後任《大共和日報》、《民信日報》、《新聞報》、《中華新報》編譯、記者和總編輯。1926年接辦天津《大公報》,這一時期與陳布雷結識,並成為終生摯友。抗日戰爭時期,《大公報》西遷重慶。因陳布雷援引,張季鸞、程滄波、潘公展三人,為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做了很多宣傳方麵的工作。1927年北伐戰爭之前,張季鸞提出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在文化界頗有影響,並獲美國密蘇裏新聞學院獎章。1941年病逝於重慶。

45 陳方,字芷町,江西石城人,生於1897年,人稱“江西才子”。早年追隨熊式輝、楊永泰。後經張群介紹,進入侍從室。由於他善於揣摩迎合上司的意圖,出謀獻策也很有水平,處理文書,敏捷周到,而且又能書善畫,文字功底深厚,故得到陳布雷與蔣介石的賞識與重用,逐步升任為侍從室四組組長。1945年冬侍從室撤銷後,陳方出任“總統府”政務局局長,深受蔣介石信任。之後權重一時、持寵弄權。蔣介石逃台後,陳方隨去孤島,被任命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62年,陳方逝世於台灣,終年65歲。

46 程滄波,江蘇省武進人,上海《時事新報》主筆,複旦大學教授。在上海辦報時成為陳布雷朋友。陳布雷進入政壇後,程滄波也被援引入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文化界,抗日戰爭初期在重慶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

47 重慶抗戰叢書編纂委員會編《重慶國民政府》,重慶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

48 重慶抗戰叢書編纂委員會編《重慶國民政府》,重慶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49 冼星海,中國傑出的音樂家。1905年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開始學習音樂,曾就讀於嶺南大學附中、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係、上海國立音專等學校,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如《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38年年底到延安,出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創作了不朽的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12月,為了深造,冼星海來到蘇聯,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改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藥,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直至1945年初才住進蘇聯克裏姆林宮醫院。1945年10月30日,病逝於克裏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1945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誌致哀”。

50 “文化大革命”時期,《陳布雷日記》在上海被紅衛兵抄走,後又經過曲折存回南京國家第二檔案館。此日記對研究蔣介石,研究國民黨和陳布雷本人,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51 侍衛官回憶錄:《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侍從副官居亦僑口述,江元舟整理》,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頁。

52 轉引自侍衛官回憶錄:《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跟隨蔣介石12年——侍從副官居亦僑口述、江元舟整理)》,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181頁。

53 轉引自侍衛官回憶錄:《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跟隨蔣介石12年——侍從副官居亦僑口述、江元舟整理)》,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88、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