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舉家遷往上海
1921年,陳布雷32歲,去上海《商報》館工作。是年初夏,經陳布雷老師何旋卿介紹,與鎮海大契鎮王允默訂婚。王允默,其貌不揚,小矮個,但頻有文采,師範畢業,很懂家教。冬,陳布雷與王允默於寧波旅行社結婚。回家謁祭祖廟後,同去上海,居住於卡德路廣安裏之新居,與好友董廉三住對門。董廉三之妻王女士,也與王允默是同學,董與陳又很友好,兩家同院,互相往來,談天說地,好不愉快。年假以後,寧波兒童公育社結束,陳布雷的三個兒子均來上海與父同居。至此,陳布雷破碎兩年的家庭又相聚一堂,開始了新的家庭生活。陳布雷的精神狀態,亦逐漸好轉。
一家居住上海,陳布雷的收入,一方麵,逐年還債;另一方麵,要維持家庭費用。陳布雷除在《商報》館工作外,又先後在商務印書館交通科和修能學社任事。賴王允默勤儉持家,家境勉強維持。1923年5月,陳布雷34歲,王允默生下一兒,排行第四,取名積哲。第二年7月(陽曆)陳布雷五兒積皚生。為多增一些家庭收入,陳布雷辭去修能學社職務,到通商銀行兼職。每月月薪70兩白銀,使家庭生活較以前有些充裕。這時,陳布雷上午11時去通商銀行辦公,下午5時離開,旋去報館上班,夜半始回家,工作十分勞累。陳之諸兒,雖都在上海,但與其父接觸甚少。為補充家庭收入,陳布雷又應《國聞周報》社之邀,每周為其撰時評一則,得月薪50元。
1926年8月,陳布雷六兒積明生。過十天之後,陳布雷患傷寒病,日漸加重,其夫人王允默甚憂,於自己“月房”中,強起而照料陳布雷,辛勞備至。
陳布雷在病中時,葉恭綽在北平聞之,寄來了300元錢給陳布雷治病,並說相念之深。葉恭綽,國民黨一位元老,慕陳布雷的才華,稱讚陳布雷,“全國報界中主持社論人才寥寥無幾,其議論周詳,文字雅俊者,在北唯顏旨微(顏為北京《蓋民報》主筆),在南惟有陳布雷”。故有寄錢給陳布雷之事。
陳布雷的父親去世後,陳曾苦心經營家業,然其少年時所讀之書,其所形成的世界觀已與其祖父、其父篤守家業之道迥然相異。舉家居上海後,陳布雷諸弟先後來上海讀書,借其兄之光可謂大矣。陳布雷經營家業,撫養家中兒女及諸弟妹,但給家中帶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陳布雷一手教育出來的弟弟有:
陳訓慈,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1929年任國民黨中央大學曆史係講師,後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兼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對兩浙文物搜求考證很有貢獻。
陳訓恕,早年求學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
陳訓佘,畢業於上海同文書院,精通日文。抗戰初時任香港《國民日報》社長。1941年起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總編輯。到台灣後,初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總編輯,繼任《中央日報》社社長。不久赴香港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香港分社主任,旋即任《香港時報》社長。
陳訓惠,上海同文書院肄業後赴日留學。抗戰時任外交部亞東司專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國民黨駐美大使館秘書兼遠東委員會中國委員。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國際關係研究所任職,後去湖南師院任教。
陳訓願,亦留學日本,曾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昆明分社主任,總社采訪部主任,後任台灣“總統府”秘書,《新生報》社長等職。
陳布雷1927年步入政壇後,其家庭開始仍安在上海。1929年春末,陳布雷六兒積樂生。陳因不常居家,諸事全靠王允默自己操持。秋,陳布雷移全家居杭州,居於小蓮莊劉翰怡的別墅,十分清靜美麗。杭州的秋天景色,十分宜人。陳布雷攜全家遊覽西湖,但見湖光山色,那真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墉自古繁華。重湖疊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1930年底,陳布雷結束杭州教育廳職務,去南京任國民黨教育部常務次長。住南京中央飯店,未帶全家來南京,把家仍遷往上海居住。自己所住僅一間三等旅館房間,外加一個書桌,一年之中,僅回上海探望六七次,餘則全部投在工作上。
1931年12月21日,陳布雷隨蔣介石在南京辭職,返回上海生活。回到上海,一下子跑出國民黨內部互相傾軌、矛盾重重的政治圈子,頓覺如釋重負。是時,每日與妻子孩子在家閑談,亦常去市井小食共飲或偶去外地旅遊,心情極為閑適,一家甚為快樂。然杭州方麵屢催赴浙任事,令陳布雷十分掃興;未幾,離滬來杭州任職浙江省教育廳長。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發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一·二八事變。陳布雷去杭州任事,就緒後回來休息幾日。1月26日返回杭州,事變發生時,陳布雷一家七口,全靠其夫人王允默竭力安排,舉家避居上海合眾公司樓上月餘。值此戰亂期間,王允默終日擔驚受怕,恐其家庭發生不測。戰事起時,滬杭電訊一度中斷,陳布雷在杭州心急如焚。中間曾傳說陳布雷有兩個兒子失蹤。陳布雷聞之更為焦急。2月,陳布雷回上海探視家人。其夫人王允默整理行裝,堅持回故鄉度歲,陳布雷順其妻意,於是全家返回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