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宣傳教育國統區青年,增強責任意識和奮鬥精神。1948年2月陳布雷在南京主持新生活運動14周年紀念日,宣讀蔣介石從北平發來的通電。蔣在通電中“勖勵國民實行勞動節約”。時國民黨反動統治岌岌可危,民變四起,國民黨中樞腐敗。麵對如此危機之局,2月份的南京國務會議通過了《增強地方武力方案》,強調健全各地民眾自衛組織。南京當局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維護自己的利益,決定設立特種刑事法庭,以處理危害國民黨當局之罪行,並簡化其審訊程度,經立法院通過審判條例,頒布施行。3月初,陳布雷為蔣介石撰《告全國青年書》,黃花崗起義紀念日那天,蔣介石將其發表出來。《告全國青年書》,旨在喚起國統區青年,鄭重認識其曆史責任,發奮團結,趕上時代,“勿受邪說麻醉,侵犯他人自由,以自貽落伍之譏”。
2.中國共產黨展開宣傳“對攻”
麵對國民黨軍事方麵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麵對陳布雷組織發起的國民黨宣傳攻勢,中國共產黨作出了與粉碎國民黨軍事進攻相適應的宣傳部署,同國民黨的宣傳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中國共產黨調整、整合和重新配備宣傳力量,同國民黨展開宣傳戰線的生死較量,基本上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從抗日戰爭勝利到全麵內戰爆發。抗日戰爭勝利後,因國民黨要還都南京,長江以南地區勢必成為國民黨統治的腹地。因此,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長江以南開拓的八個解放區,為了免於國民黨東歸後的殘酷“圍剿”,必須把軍事、政治、文化力量全部撤往長江以北。同時,東北三省中國共產黨力量比較薄弱,東北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為著早日解放全中國,中國共產黨必須向東北派出重要的軍事、政治、文化力量。所以依據中國革命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中國共產黨製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江南八個解放區的力量向山東方向撤退,其思想文化宣傳力量也隨軍北撤。中國共產黨派出10萬部隊和1br4的中央委員挺進東北,宣傳力量也隨軍跟進。這樣,中國共產黨就重點對山東和東北的宣傳力量進行了整合與重新配置。具體內容為: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對解放日報社和新華社調整擴充了編委會,加強了一報一社的力量。9月上旬,1943年因技術原因停止試播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重新開始正式播音,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舊金山、新德裏和莫斯科都能夠收到。10月上旬延安解放日報社和新華社派出先遣隊,前往晉察冀建立新的基地。很快,先遣隊轉往東北建立新華社東北總分社。之後,山東《大眾日報》由二日刊改為對開日刊。張家口新華廣播電台的建立,對華北地區人民的宣傳起了重大作用。南方八個解放區的宣傳力量,如浙東的《新浙東報》和新華社浙江分社,蘇南的《蘇南報》和新華社蘇南分社等,均隨軍北撤。1945年11月1日,黨在山海關創辦了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東北日報》,隨後輾轉沈陽、本溪、海龍、長春、哈爾濱等地。1946年1月,晉綏解放區《抗戰日報》改名《晉綏日報》,發行地區顯著擴大。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之後,晉冀魯豫各解放區逐漸連成一片。1946年5月,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邯鄲問世。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開動宣傳機器,揭露了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非正義性和反動性;宣傳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堅定了必勝的信心;宣傳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勝跡,鼓舞了人心;宣傳了正確的前進與撤退,穩定了軍心和民心。
第二個階段,從全麵內戰開始到國民黨重點軍事進攻被粉碎。全麵內戰爆發後,戰爭促使解放區把一切力量都集中到爭取戰爭的勝利上來,大批新聞工作者和文學家走上戰場,從事軍事新聞的宣傳與報道,形成了文學和新聞結合的熱潮。從抗戰勝利前夕開始,敵後武裝迅速向建立強大的野戰兵團發展,從而在軍區的報紙之外,又出版了野戰軍的報紙。在戰爭的逐漸開展中,野戰軍部隊又逐漸建立了新華社野戰分社和支社的係列。野戰軍部隊的報紙和新華社分社的出現,是中國共產黨宣傳力量加強的一個重要標誌。全麵內戰開始以後,解放區的廣播電台發展到近10座。隨著戰爭的擴大,廣播電台開辟了專門對國民黨統治區的廣播。周恩來1946年冬回延安之後,親自主抓對國統區的廣播。每天午夜通過關於解放戰爭和解放區情況的報道以及宣傳黨的政策,有係統地教育國統區人民,打擊中國革命的敵人。對國統區的廣播,對於第二條戰線的形成及其鬥爭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1947年,蔣介石對陝北和山東兩大戰場實行重點進攻,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工作遇到困難。山東《大眾日報》退入山區,苦苦支撐,一些地區性報紙被迫停刊。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撤出延安。3月27日,《解放日報》出版第2130號後停刊。從此到全國解放前夕的兩年多時間,中共沒有出版自己的機關報。但幾個大解放區的報紙卻有一定的發展,形成了戰爭狀態下中共宣傳事業的一種特殊格局。麵對特殊的曆史環境,中共中央作出了新的部署。1947年3月26日,黨在陝北棗林溝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陝甘寧邊區領導和指揮陝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同時組織中央工作委員會,東渡黃河,前往晉察冀,進行中央委托的領導工作。與這種措施相適應,新華社大部分和《解放日報》社全部人馬東渡黃河,到晉冀魯豫解放區籌建臨時新華總社。另由一部分人員組成精悍小分隊,留在陝北跟著黨中央在艱苦的“蘑菇戰”中堅持宣傳工作。由於黨中央此時已沒有機關報,新華社加強了評論工作,發表傳播黨中央聲音的社論和評論,同時起了通訊社和報紙兩種工具的作用。此時,新華通訊社在黨的整個宣傳事業中起著核心與指揮中堅的作用。1947年秋,新華社太行臨時總社又開始了英語廣播,揭開了用外語進行對外宣傳的第一頁。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接著,陳毅、粟裕和陳賡、謝富治兩大兵團挺進中原。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宣傳也開始了戰略反攻。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後,18日創辦了《新石門日報》,1948年元旦改名《石家莊日報》。西北戰場渡過了困難時期後,1948年元旦,苦苦支撐的《邊區群眾報》改出日刊,更名《群眾日報》。劉鄧等三支解放軍大軍挺進中原後,中央批準成立中原局,1948年1月8日,創辦了中原局機關報《中原日報》。華中局的《新華日報》(華中版)也在1月1日複刊。隨著南北兩線解放戰爭的大發展,各大戰略區的報紙紛紛恢複和新建。在此前後,陸續有一些新恢複地區也出版了人民自己的報紙。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眾的宣傳,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已形成銳不可擋之勢。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工作,宣傳了各解放軍報戰場的戰略進攻;宣傳了各解放區的土地製度改革;動員了廣大人民群眾為保衛自己的土地製度改革成果,積極行動起來,參軍支前,投入偉大的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