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來華,對蔣介石的最大幫助是支持他趕走美國人史迪威。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被蘇、美、英“盟國”推舉為中國戰區統帥,並成立了中國遠征軍,司令官先是陳誠,後為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當時,遠征軍中有中英美三方麵軍隊,英緬軍總司令是英軍將領蒙哥馬利,美軍司令是史迪威。英美兩方爭當最高指揮官,令蔣介石十分為難,陳布雷勸蔣側重美國。然而美軍司令史迪威自視甚高,以太上皇自居,驕矜任性,逐漸與蔣介石鬧僵,有時弄得麵紅耳赤,不歡而散。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來重慶後,對史迪威的驕縱跋扈也非常不滿,於是支持蔣介石反對史迪威,要求美國總統羅斯福撤換史迪威。華萊士走後,1944年9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私人代表赫爾利和納爾遜來中國。赫爾利為軍事代表,納爾遜為經濟代表,蔣介石私人代表為孔祥熙。羅斯福在派出私人代表的同時,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場總司令。初時,蔣介石不同意,但無奈。當蔣介石會見赫爾利、納爾遜時,同時召見另一英國軍事代表魏亞特,詢問艾森豪威爾為英美聯軍統帥時英美有無協定,及其協定具體內容如何,為處理史迪威作為中國戰場總司令的借鑒。史迪威任職中國戰場總司令,其職權範圍為:對中國戰場所有部隊,有指揮、考核、經理之全權,所有部隊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部隊也在內。美國的輿論界,對國民黨當局越來越構成威脅。蔣介石十分焦急,他私下問陳布雷:“美國是否有意逼我下台?”陳布雷回答:“不可能。”然而蔣介石卻憤慨地說:“我何愛乎四強。”蔣介石與史迪威,矛盾越來越僵。最後,雙方一直鬧到美國白宮。史迪威中緬戰役指揮不靈,外交又頻頻與蔣介石“打架”,羅斯福無奈調史迪威回國,另派魏德邁來華,中緬戰役局勢逐步好轉,中美關係有所改善。麵對美國外交上的批評與職責,使蔣介石大傷腦筋的是,時局日趨艱險,國民黨無能,無力擔起時下的艱巨任務。陳布雷觀察眼下時局,蔣介石想改組國民黨,但又無能為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陳納德率美第十四航空大隊,支援中國的空中作戰,可以說是抗戰時期中美交好的一個標誌。美國人陳納德,1937年47歲來中國。1940年羅斯福總統批準他組織了一支近300人的“誌願隊”,由緬甸來到昆明,經宋子文介紹,被重慶國民政府聘為航校教官。“誌願隊”的中文全名為“航空委員會美籍誌願空軍總隊”,在當時又被稱為“飛虎隊”。到1943年第十四航空大隊正式成立時,已經擁有1000多架飛機。“飛虎隊”在中國戰區空戰機智勇敢,戰績輝煌。到抗戰結束時,十四航空隊連同它的前身“飛虎隊”共擊毀敵機2600多架,擊斃敵軍66000餘名,擊沉 44艘敵軍艦艇。蔣介石對陳納德十分信任和器重,經常通過宋美齡把誇獎陳納德的一大堆好話向美國政府轉達,並表示對美國政府的感謝。為此,陳納德也在短短幾年時間裏,由一個空軍中校直線上升為軍服肩章綴著兩顆銀色星徽的空軍少將。1944年,陳納德初遇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陳香梅,倆人開始悄悄戀愛。活潑飄逸、年輕貌美的陳香梅出身於外交世家,父親陳應龍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博學多才,在北大、北師大等學校任過教授,擔任過駐美領事、墨西哥公使等職。陳香梅的外公廖風舒是廖仲愷的堂弟,廖承誌的堂叔,是一位老外交家。陳香梅嶺南大學畢業後,任職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二人結識後,陳香梅以新聞記者身份,往返於昆明與重慶之間。不久,二陳的脈脈含情,被宋美齡所知道。宋美齡也就做了一個現成的媒娘。1947年冬,二人在上海結婚。1949年國民黨政府被推翻後,陳納德由廣州去台灣,最後返美國,1958年在美國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