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民政府的流亡與陳布雷的歸依(3 / 3)

1938年夏天的武漢,甚為炎熱,並時有日軍空襲。陳布雷住所,屢遭日機轟炸。陳布雷在防空洞內,常被震得鍵開燈滅。國民黨要員常來問候,蔣介石囑陳布雷要慎重,注意防空。7月初,抗戰一周年,蔣介石授意陳布雷撰寫《抗戰周年紀念告全國軍民書》。陳布雷在這篇文章中,圍繞《抗戰建國綱領》的主旨,潑墨6000言。文中有:

日寇自侵入我之國土以來,我壯丁青年慘遭殺戮,多數同胞流離痛苦,至於老弱婦女受到敵軍獸行慘不勝聞的淩辱屠殺,尤為曆史上未有的慘毒。但是從抗戰開始到如今,我們的民心士氣,越打越團結,越戰越強,前線將士英雄的犧牲,後方民眾熱烈的奮鬥,舉國同胞民族意識的發揚,已經使國際上的觀感完全改變,中華民族的榮譽地位極大提高,使暴戾驕橫的敵寇驚惶無措,進退失據……

要達抗戰勝利,摧毀敵寇暴力,協同作戰和團結精神,更是十分重要……一切言論動作,完全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為前提,以“軍事第一、勝利第一”為目標,除開國家民族的利益外,一點也不夾雜絲毫的渣滓。我們同是黃帝的子孫,當前的命運隻有一個,不奮鬥,即滅亡,能團結,即有前途;生死利害既是絕對的共同,還有什麼不可以犧牲?

想一想,被敵軍占領了7年的東北4省,有我們3000萬同胞,所過的又是怎樣一種生活?我們同是中國的國民,黃帝的子孫,稍有天良,如何能不引起切身的恥辱?如何能不急起直追,援救那些告訴無門的同胞們,使重複自由,再見天日?……我們民族一句古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何等壯烈的氣概!這就是說我們中華民族,決不會被敵國凶暴所威懾,而且敵人越凶暴,我們越能堅忍。我們要自信中國5000年的曆史,凡是中華民族的敵人,自古以來,就沒有不被我中華民族消滅的……就是一兵一彈,也要與敵人拚命決鬥到底,而且必能得到最後勝利。

若我們在目前的情形下求和平,其結果無非是使子子孫孫永為奴隸,永為牛馬。就是保存了國家的形式和名義,其禍害比亡國還要殘酷。大家要知道,我們今天所受痛苦、殘殺的災禍,就是甲午以來自亡清皇室以至袁世凱畏敵苟安,不顧民族百年禍福所留的遺毒,前人所種惡因,到我們這一代受到了這種慘毒的惡果。如果我們今天還不下“拚民族的生命來爭民族的生存”的決心,還要蹈從前以苟安心理來鼓勵侵略瘋狂的覆轍……

陳布雷的這篇告軍民書,引起了國內外轟動。海內外各報,均在頭版頭條刊出,海外僑胞讀之,亦頗為興奮。《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評價陳布雷此文“淋漓酣暢,在蔣介石昭告全國之書中沒有比這篇更好的。篇幅雖長而不覺其冗,氣勢旺盛,通體不懈,是抗戰前途光明的象征。”蔣介石見陳布雷這篇昭告,外麵反應如此之好,甚為高興,陳布雷亦如此。

2.從武漢輾轉湘桂到重慶

南京陷落後,日軍沿長江進逼武漢。1938年6月至10月25日,國民黨軍隊組織了“武漢大會戰”。會戰以一幅戰痕累累的淒涼圖景結束。無辜的百姓和士兵被打死者不計其數,鮮血染紅了長江堤岸,血肉模糊的屍體,慘不忍睹。指揮員李延年不勝嗟歎,他懷著一種悲傷、羞慚之情,一種酸楚和淒惶之緒,默然地告別武漢,繞道抵達漢皋,晉見蔣介石彙報。

自1938年7月以後,國民黨中央機關大多數遷往重慶,武漢逐漸空寂。蔣介石留外交、宣傳兩部於身邊,以備戰時急用。10月下旬,陳布雷仍從命在武漢起草談話及宣言等稿件。奉蔣介石之命,侍從室於10月23、24日前離開武漢遷往湖南,在衡山附近集合待命。第一批人員於10月21日夜間開拔,因事務未完,陳布雷未隨第一批先行,留一日,乘小船赴湘境。10月22日下午,陳布雷辭別蔣介石,告別何雪竹,吃過晚飯,率侍從室一行人等,於夕陽西下中悄悄駛離漢口。

10月23日下午,船過王家鎮,陳布雷在船頭與諸人閑談,忽有三架日機掠空而過,數分鍾後,飛機調頭向小船俯衝下來,旋以機槍掃射,陳布雷與侍從室人員急入艙內臥倒。日機第二次掃射,陳布雷閉目以待,想起抗戰以來,前後方犧牲的多了,自己對國家無多大貢獻,然立身行事,沒有對不起人的地方,自己父親49歲而亡,陳布雷此時亦49歲,但大兒子已25歲了。陳布雷越想這些,心中倒越是安靜,覺得就是死也可以了。侍從室四組組長陳方45,忽對陳布雷發出悲天憫人的哀叫,“我死以後,我家老母誰來照料?”陳布雷聞聽此言,想起自己當年家母辭逝的情景,心中甚為悲傷淒然。未幾,一侍從室人員狂呼奔入:“陳主任,我已經受傷了。”陳布雷命其臥下,為其包紮傷口,此時槍聲又響,侍從室衛兵已有六人受傷,船上大副及船員亦均受重傷。飛機旋又折回掃射兩次,然後向西飛去。是時,船已無法前行,遂停泊江岸,眾人去岸上小村略作休息,再前行於泥濘中,未幾時,眾人十分疲憊。停下來,喝點水,給傷員敷點雲南白藥,召集當地民眾,扶救傷員。傍晚,於暮色蒼茫中下船駛回新堤,囑當地公安局掩埋此次遇難的衛兵,送傷者去醫院治療。後改道湖北沙市,棄船循公路而行,向湖南趕路。繞道洞庭湖,10月26日抵沙市,會見國民黨核心機關其他人員,共話此次經曆,眾人深為歎息。在沙市休息一日,次日晚動身,經湖北公安,入湘境,過常德、寧鄉、湘鄉、湘潭,達南嶽。知蔣介石前日抵此,時赴長沙處理大火後事去了。那時,藍衣社骨幹分子、黃埔第一期學生酆悌任長沙警備司令,於1938年11月實行所謂“焦土抗戰”政策,日寇尚未到來,便火燒長沙城,致使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引起全國輿論大嘩,紛紛要求殺薛嶽以謝天下,蔣介石麵對如潮般的眾怒,隻好將酆悌當替罪羊槍斃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