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遵義會議報曉中共轉折點
蔣介石通過南昌行營和侍從室運轉國民黨軍事和政治,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瘋狂的第五次“圍剿”。除在力量對比上,中國共產黨此時正值“左”傾錯誤路線高峰時期,結果,到1934年10月,紅軍苦戰一年沒有粉碎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長征。
又因為錯誤的軍事領導和指揮,導致了長征初時1934年11月底湘江戰役的慘敗,使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犧牲的戰士浮屍江麵,丟失的槍械,漂流的文件;不少同誌,痛哭流涕,炊事員挑著飯擔子,看到香噴噴的米飯沒人吃,邊走邊哭”30。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黨內和部隊中就已經明顯地滋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31。廣大黨員和團營連排級黨員幹部及廣大的紅軍戰士,從革命戰爭的嚴峻現實中,從勝利和失敗的正反兩方麵的反複對比中,終於加深了對毛澤東的認識。黨和軍隊內的師職以上高級領導幹部,如劉伯承、聶榮臻、彭德懷等人,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湘江戰役的慘敗,一路上都在進行黨內討論與民主醞釀,考慮中國革命的前程和正確的領導人選。黨內高層領導者,如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等人,一路上不斷進行民主討論、溝通思想、交換意見,研究思考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問題。正是廣大黨員、黨員幹部、紅軍指戰員和黨的高層領導者的集體民主力量,使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的遵義會議,得以勝利召開。
遵義是貴州第二大名城,是漢、苗、黎各族商旅雲集之所,市麵繁華,一條河流中間穿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柏輝章公館,高牆壁立,朱門厚重,巍峨氣派。進入臨街大門,一座磚砌的影壁,後麵的小天井以青石鋪墁,南麵小門通往四合院,北麵則是主樓,樓上東邊小客廳,紅木地板和門窗,天花板上吊著一盞煤油燈,中間放著一張長方形的桌子,20把椅子擺成了一個半圓形,地板上燒著一盆炭火。1月15日晚八點,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朱德、陳雲、周恩來、洛甫(張聞天)、博古;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和中央秘書長鄧小平等人,步入小客廳。緊接著,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還有洋軍事專家李德與翻譯伍修權相繼落座。會議的中心議題:(一)決定和審查黎平會議所決定的暫時以黔北為中心,建立蘇區根據地的問題。(二)檢查在反對五次“圍剿”中與西征中軍事指揮上的經驗與教訓。32會議主要圍繞軍事問題進行討論、總結並作出決定,由黨中央負責人博古主持。會議首先根據劉伯承、聶榮臻的建議,分析了黔北地區是否適合建立根據地的問題。經過討論,大家決定北渡長江,同紅四方麵軍會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根據地。接著,博古作了關於反對第五次“圍剿”的主報告,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於敵人的力量過於強大。對博古的這一結論,大家都不同意。有些觀點,遭到大家一致反對。然後由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作副報告。報告分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者犯了戰略戰術方麵的嚴重錯誤,並主動承擔責任,作了自我批評,同時也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按照會前毛澤東、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見,張聞天作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即“反報告”,比較係統地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他作的“反報告”,為遵義會議徹底否定單純防禦路線定了基調。接著,毛澤東作了一個小時的重要發言,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決不在於客觀,而是由於博古、李德實行單純防禦路線,在戰略戰術上犯了一係列錯誤造成的。第一個錯誤是以堡壘對堡壘;第二個錯誤是分散兵力;第三個錯誤是軍事上沒有利用十九路軍事變這一有利條件;第四個錯誤是在戰略轉變上遲疑不決,在實施突圍時倉促出擊。緊接毛澤東發言的是王稼祥。他表示完全讚同毛澤東的意見,嚴厲地批評了博古、李德違反民主集中製,在軍事指揮上個人專斷的惡劣作風。並且提議,撤銷李德在軍事上的指揮權,毛澤東應當參與軍事指揮。朱德在王稼祥之後發言,態度鮮明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他對博古、李德軍事上瞎指揮有著直接的充分的了解,因此講話時很激動。劉伯承、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李卓然等也都相繼發言,表示支持毛澤東的發言和張聞天的“反報告”。林彪沒有多講話。在會上,公開反對“洛甫及毛、王的提綱和意見”的,隻有擔任少共中央書記的凱豐,並且對會議表示保留自己的意見。會上被直接批判的是博古,被間接批判的是李德。因此李德的處境就很狼狽,坐在會議室的門口,一邊不停地聽著伍修權的翻譯,一邊不斷地一個勁地抽煙,神情十分沮喪。他也曾發言,拒絕大家的批評,不承認自己有什麼錯誤,把責任推到客觀原因和臨時中央身上33。會議一共開了三天,氣氛緊張激烈,每天總是開到半夜才休會。最後,會議作出如下重要決定:(1)選舉毛澤東同誌為中央政治局常委;(2)指定洛甫(張聞天)同誌起草會議決議,委托政治局常委審查後,發到部隊去討論;(3)政治局常委再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委托周恩來同誌為黨內對於指揮軍事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