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人間世》
走出婚姻危機
(信眾)問:外遇愈來愈常見,幾乎是現代人的普遍危機。如果朋友遇到配偶外遇的問題,該怎麼勸慰他呢?
(聖嚴)答:這必須回歸到人的本質來看,人和動物還是不同的。動物的交配,是為了繁衍後代,有固定的季節或周期,不會是隨時興起而為之的。但人類不同,似乎在性這件事上,比動物更有自由度 ;但是,既然作為人,就要有人的責任,婚姻原本就包含了感情與責任。麵對婚姻之外的誘惑,要回想起自己結婚時所發的誓願,曾經承諾要終身相守、沒有二心。像西方人,結婚是在教堂裏對著上帝 發誓,兩人不論貧富,都不離不棄;現代有些人是到法院公證結婚,兩人在法官見證下,在結婚證書上蓋章,用法律背書,缺少一點盟約的神聖性,但一樣是一種約定。現代人不再重視婚姻的約定及責 任,這是社會的危機。我主張,結婚時應有宗教儀式,在典禮之中向大眾宣示,從此要對婚姻盡責任及義務,彼此相守,用宗教信仰的力量來互相約束,可能好一些。無論如何,結婚時戴婚戒是一種信 物、一種契約,像守了戒一樣,但許多人寧可把婚戒脫掉。對出軌的人,我還是要勸一句:回到作為人的責任,信守最初的承諾。許多人會說“這隻是逢場作戲”,或是“一時好玩”,或者說“難得遇 到紅粉知己”。這些都是不可以的,都會影響夫妻感情。偷情看起來浪漫,但為何不回頭想一想:是不是冷落了自己的配偶?太太為什麼不再是“知己”了呢?不負責任的後果就是毀了家庭、壞了名譽 ,也給了兒女不好的示範。感情的複雜化,後果要自己承受。佛家講因果,偷情是刺激的嗎啡,雖然一時快樂,長期下來卻可能中毒,人還是必須想想自己的本分。麵對被外遇所苦的人,要安慰他們, 隻能用理性來處理感情的問題,用智慧的劍,斬斷煩惱的情絲。即使痛苦,也沒別的選擇,否則下了苦海,愈陷愈深,隻會被浪頭淹沒了。除非回頭,否則就會滅頂,身敗名裂。對出軌的配偶要按兵不 動,不要馬上談離婚,斷了對方回頭的機會。如果對方願意回家,就要寬宏大量地接納,再給婚姻一次機會。
——聖嚴法師《方外看紅塵·太太為什麼不再是“知己”》
找出原因,安度經濟危機
佛經講:“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凡事都離不開“因果”關係。居家的經濟發生困難,或是公司經營不善,周轉不靈,這是結果,應該找出原因。為什麼別人都有辦法在社會上順利發展,唯獨 我的財務發生困難?是我工作不夠勤勞嗎?是我沒有儲蓄應急嗎?是我計劃不周詳嗎?是我估計錯誤嗎?還是我沒有開源節流、不懂感恩惜福、缺少行善結緣呢?或者是我交友不慎嗎?是我貪心過度嗎 ?……總之必有一個原因使我的經濟發生苦難,因此要找出貧窮的原因,如《三世因果經》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 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貧窮的原因,然後加以改進,為時不晚。
其實中國民間也有一句諺語說:“一枝草一點露”,意思是說“天無絕人之路”,一個人隻要肯勤勞奮鬥,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隻要你勤勞,擺個地攤,做個小本生意,甚至從事資源回收,也能維 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經商失敗了,隻要改善自己營運的方法,重新再來,所謂“炮灰也有再發熱的時候”,一個人還怕會完全沒有辦法嗎?最怕的是自己的貪欲無限,跟人計較、比較,過去貧窮的 果還沒有解決,又再增加新的障礙,例如失業的人如果貪求高薪,往往更加沒有機會,自然難以東山再起。……
如果一時的經濟周轉困難,還是要本著自己勤勞的態度,對工作的熱誠,例如蒔花種菜,販賣小吃,為人幫傭,有淡薄物欲、節衣縮食的美德,自助而後自然有人幫助,也會渡過難關。再者,能有克難 精神,以及刻苦耐勞的毅力,則盡管人生路上風雨飄搖,任何苦難,都能安然度過。希望我們的社會,能讓“克難”的精神再度複活!
——星雲法師《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絕望狀態”正是人生的關鍵時刻
雖然“經驗者的親身經曆”重要,但是不如意的事件接連而來的話,僅靠經驗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而在毫無辦法之際,也隻有束手無策了。
這種挫折感會慢慢的變成虛無感,不久,淪為一種虛脫的狀態。有時,甚至變成自暴自棄。這是因為執著於彙集到的經驗,再加上執著於私人之見所導致。但是,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他並未察覺到是自 己造成的。豈止是沒察覺,他總認為之所以不順利,完全是因為運氣不好、別人不對、世風日下、政治因素等等,責怪的總是其他人。這樣一來,孤獨感和虛無感也就日益嚴重,而且更加會產生“啊! 我已經不行了、絕望了”等等鑽牛角尖的想法。這就好像是活生生的悲劇男主角的翻版,臉上露出悲哀的神情,一天天過著苦悶的日子。
像這樣的過程,雖因事情的大孝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論是誰都必須走過。尤其是自我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時,遭受嚴重打擊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在這種生存方法、生存意義都失去的絕望狀態下 ,對於事事碰壁的人而言,是個非常重要、關鍵的時刻。這個關鍵的時刻便是覺悟到不真實的自我,應該回到真正的自我。縱使哭泣、受苦、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希望你們能夠窮究造成自我苦惱的原 因,絕對不要躲入井底。
——【日本】梅原諦愚著,圓明譯《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佛教人“精進”,孔夫子教人“日新又新”,可見得世出世間的大聖人,思想都是前進的,但是肯定沒有競爭這個念頭。
“日新又新”,是天天求進步;“精進”,不但是要進步,而且還要精純不雜。這是不是競爭?不是的,沒有競爭的心,決不是與人爭勝爭強,求進步是自己的本分。不但自己要求進步,也要帶動整個 社會的進步,這樣才是正確的。
競爭的心,這裏麵有好勝。有好勝,這就有嫉妒、有障礙。譬如在學校裏念書,發憤學習是自己的本分,如果一定要爭第一名,爭在人家前麵,這個念頭就錯了。
你拿到第一名,依舊是謙虛,依舊對人恭敬,走在人前麵也不以為然,也若無其事,始終保持平常心,“平”就是清淨、平等,“常”是永遠保持,這才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
——淨空法師《輕鬆學佛法》
調整情緒,遊刃職場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隻知道用佛法來調心,可以平衡我們的情緒。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更是歡喜的心,這都是情緒通 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
如果情緒不能調整的話,一般人就隻是稱心而為,或是任性放縱。無法管理、了解自己性格或情緒的人,一般都很容易憤怒,很容易失望悲觀,很容易妒嫉懷疑,類似這種心理現象,應該就稱為EQ不高 吧!
佛法說,每個人的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稱它“心念”,也就是“情緒”,有的人善於應用,有的人不善於應用,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智者、有智能的人,不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愚者。
在工作場所,一定有跟自己相關的人,包括同事、老板、客戶,這些人都有可能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於是就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也就是抗拒。抗拒後接著就是抗爭,抗爭後就變成 鬥爭,鬥爭後就變成戰爭了,這都是源自於情緒的問題。因此,佛法要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不好的情緒,叫做“煩惱心”。煩惱心需要通過方法的練習、觀念的疏導,才能使我們的情緒平穩、心靈 平靜、煩惱平息。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觀念來連心呢?首先要認識人的差異性,認定人與人相處一定會有摩擦;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性、獨立性,想法不一樣、立場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而且我 們對自己都無法十分了解,更何況是去了解另外一個人的想法和看法。對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委,更不可能絕對清楚,我們常常都隻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猜想,並站在自己的立場為對方下結論,這是不公 平的。
如果能認清這一點,那麼在觀念上就一定能轉得過來,就能心平氣和了。要是心不能平、氣還是不能和時,該怎麼辦呢?那就要用方法了。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是最簡單的,當你曉得自己在念 阿彌陀佛,不要把念頭老是係著對方,不要把對方當成對象,要轉移自己的念頭,把它放在念佛上,念佛的時候心向內看,不要老是對著外境放不下,這樣練習下來,情緒也會跟著平靜下來。
另外,還有個好的方法,我常教人享受自己的呼吸,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或外在情況很難改變時,我們可以轉念想:我還能活下去,有了呼吸表示我還活著,這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那就該滿足了。
因為生氣沒有用,就試著心平氣和地來處理事情,先注意自己的呼吸、享受自己的呼吸,你的氣很快就會平和下來,一旦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智能,因此根本不必生氣。所以,佛法所講的 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和歡喜心就是高EQ,可以讓我們在職場上無往不勝。
——聖嚴法師《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