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學大師教你處理危機(2 / 3)

壓力其實都是自己給的。過度的擔心及憂慮,均無法改變事實,唯有積極麵對問題,運用智能處理問題,才能克服困難、解除壓力。

——聖嚴法師《人間世》

自殺造成沒完沒了的痛苦

改變自己的命運是有方法的,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絕對不可以(自殺)。……學佛的人應該要懂得,別人毀謗我們、汙辱我們、陷害我們,是不是好事?都是好事,為什麼?我們受了冤枉,冤枉 就消業障。如果我們也報複,我們心裏生怨恨報複,那麻煩就大了,這個果報將來是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遇到這些事情,我們都生感恩的心,他替我消業障,他造罪業。他造罪業替我消業障,我 怎麼可以怨恨他?我怎麼可以對他報複?我隻有念佛誦經回向給他,讓他將來受的苦可以減輕一點,這個是正理。他現在迷惑顛倒不知道,他死了以後就曉得,不但不怨恨你,他會感激你。“我那個時 候對你這樣,你對我這麼好,還天天回向減輕我的罪業”。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如果他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覺悟到了,他才曉得他這一生真正遇到了一個好人,這個好人在世界上現在不多了。

——淨空法師《怎樣有效地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

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殺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隻有徒然留給世間及後人更多、更大的問題與痛苦,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自殺,因 為這是作為人的一種必要乃至完全的義務。

但是,現在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想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麼呢?根據一項有關“自殺原因”的研究調查指出,一般人所以會自殺,除了精神方麵有異常、性格方麵有問題之外,“遭遇挫折”及 “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自殺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防範自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出歡喜、活出希望,尤其活出心中有世界、有眾生、有因果、有道理。就像前麵提到,每個人的生命 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間共生共有的,自己隻有資格把自己奉獻給大眾,隻有盡力讓生命活出意義與價值,但沒有摧殘生命的自由。

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在於成就別人;每個人活著不能隻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獻是生命的意義、服務是生命的意義、對社會的責任是生命的意義、造福大眾是生命的意義。一個人能建立對自 我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親人的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師長等,你還沒有報恩,責任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

——星雲法師《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對症下藥,調服病魔

疾病的根源有三種:生理並冤業病和業障玻

身體是個小宇宙,每個器官、每根微血管、每個細胞,若能隨順自然生態,就可百病不生。反之,不能隨順自然,就會生病,這是屬於生理上的病源。

隨順自然,這個自然就是自己的心性,佛說“真心離念”,真心沒有一個妄念就是自然。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違背自然、違背心性,於是破壞了我們的器官、血脈、細胞等組 織,這是疾病產生的原因。所以,心地愈清淨,病痛就愈少,業障也就減輕。所有的麻煩都從妄想而生,這不但是病苦的根源,也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源。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修清淨心、平等心、 真誠心,回歸自然,回歸法性。

冤業病就是冤家債主纏身。《慈悲三昧水懺》是最顯著的例子,記載了唐朝悟達國師的公案。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修行功夫很好,但因接受皇帝供養沉香寶座,因此心生歡喜(歡喜是煩惱,屬於七情 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一念的歡喜之心,護法神就離開了,冤家債主找上身,得了個人麵瘡,苦不堪言。皇帝找一流的大夫為他診斷,也沒法子。人麵瘡是悟達國師宿世的冤家債主, 過去是他的同事,被他害死了,所以怨恨結得很深。後來,遇到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麵瘡,為他們調解,冤家離開了,悟達國師的病就好了。

若遇到冤業病,以誦經、念佛、修積的功德回向,這是調解。他接受了,問題就解決;他要是不接受,還是有麻煩。

業障病不屬於生理,也不屬於冤業,是自己造作的惡業太多。這種病,醫藥沒有效果,誦經、拜懺、回向也沒有效果,隻有用真誠懺悔心才有救。換句話說,要以真誠心修懺悔法,改過自新,“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才能消除這種病苦。所以,凡是病痛必有原因,將原因消除,才能恢複真正的健康。

生理並冤業病和業障病這三種病,在現前社會裏常常見到,得病的人若自己知道病因,如教修行,無一不得救。這些事情,唯有佛法講得透徹、圓滿,我們學佛也必須要知道。有健康的身體,心地清淨 、平等、慈悲,菩提道上的障礙就減少,修行證果就能一帆風順。

——淨空法師《淨空法師嘉言錄》

在失業期間增值自己

什麼叫做成功?沒有一定的標準,我認為不論是健康、事業、家庭、金錢、專業技術、各種領域的長才及知識等,如果能夠保持在各自所能做到的最佳狀況,都算是成功。但人生的旅程是不斷向前走的 ,是經常變遷的,有些狀況看似保持不變,其實是在漸變之中,所以任何狀況,都是無法永久保持的。我們可以練習著保持良好的心情,堅持自己的原則,增長自己的人格修養,但對於個人的事業、家 境,對於身體的健康,要想一直保持在最佳狀況,不但很不容易,而且根本是不可能的。

佛教常提醒人要觀“世事無常”,因為世間的任何現象,都會起起伏伏。人生如同爬山,一定會有高低起伏。或許在愛情的路上、人際間的關係上,可以一直維係好狀況,但在人生其他的境遇中,要永 遠維持巔峰狀態是不容易的,例如所謂的“富貴不過三代”,曆史上也沒有不會沒落的王朝,因為有起必有落,當登上頂峰之後,走向下坡是必然的事實。不過,當下坡路走到穀底,無路可走之際,隻 要打起勇氣向前,必又能開創另一個巔峰。這就如同法國大文豪雨果所說:“黑暗來臨的時候,黎明還會遠嗎?”

目前國內外的失業率都很高,很多人處於失業又失意的狀態,看不到未來的遠景。如能換個角度看,這也未嚐不是好事,因為這段人生的空當,正好給我們重新出發的契機,使我們得以轉換至更好的軌 道。雖然失業了,但是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一個希望,即使覺得自己處於被環境遺棄的狀態下,也不要向命運妥協。

我的大半生經常是在走下坡路的過程中度過,我也經曆過看不見未來的日子,但是我充滿信心,抱持著人生的大方向,不斷地充實自己,隨時做好奉獻自己、利益他人的準備,即使在挫折中,即使我一 無所有,也不會喪失我的大方向。所以建議大家,應把挫折當做曆練,把失業當做重整步調的空間,隻要不因失業而失去生活下去的自信心,什麼正當的工作都可以嚐試,例如去做義工,也能有一分成 就感的幸福。

停下工作,並不表示失敗,也並不等於賦閑,因為正要人做、沒有人做的事,可謂俯拾即是。即使擁有高官厚爵,也很少能夠永遠享受尊榮富貴,所以能屈能伸是大丈夫。要知道,當一個階段的任務達 成後,就要有轉換下一階段跑道的心理準備,如此才能不斷地欣賞到一個接一個的人生好風光。

——聖嚴法師《人間世》

走出失戀的陰霾

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

——蘇曼殊《寄調箏人》

我認識一對戀愛中的情侶,最近分手了,他們交往了三年,兩家的來往也很熱絡,原本看起來不可能分手的,但最近一下子就分道揚鑣了。原來是有一位男性朋友和他們很要好,常常做他們的中間人, 在他們吵架時幫忙調解,三人總是同進同出。

相處久了,女孩反而跟這男孩成為一對。因為她和交往三年的男友常常為了小事鬥嘴,女孩總會跟另外一個男孩訴苦,那個男孩就會安慰他、鼓勵她,於是女孩認為這一個男孩比較好,而且兩人從未吵 過架。原本那位男朋友分手後心情低落到要自殺,認為他的朋友很可惡,也後悔自己沒有事前預防。

主動拋棄人的一方可能發現觀念上和舊情人不夠契合,遇上第三者出現,就覺得第三者比第一者好,於是喜新厭舊。在他眼中隻有新情人的優點,一旦和舊情人吵過幾次架、不順心意後,就覺得舊情人 很可惡,將熱戀時種種的好都拋諸腦後,隻記得、甚至誇大可惡的部分,這樣一來兩人是無法有好的結局。移情別戀的人之後若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也可能會再一次移情別戀,因為他永遠在期待美好的 另一半。

對於男女情感與兩人相處問題,不要太天真。不能隻要求對方樣樣配合自己、照顧自己,而是雙方都要配合,相互照顧,不要將對方當成自己的分身,不期望對方百依百順。多一分關懷、愛護與照顧, 少一分計較、管教與占有,衝突就會減少,這樣的感情才能持久彌新。

如果分手,剛開始一定是很痛苦的,有的人甚至會想幹脆出家了事,再也不願跳入火坑,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適宜出家。失戀的人應該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尤其一定要放下它,告訴自己 這個失敗的經驗是一種成長,未來不要重蹈覆轍。對象還可以再找,沒有也沒關係,但千萬不要因為失戀而失落自己的一生,那就太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