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經論展開還有疑惑,還不能通達明了,沒有悟!一般講悟,小悟,不是大徹大悟。小悟、大悟都不管用,為什麼?不能了生死,不能脫離六道輪回。大徹大悟的人能脫離六道輪回,到 哪裏去?到四聖法界,不是到極樂世界,這個要曉得。我們今天講天天有悟處,小悟,古德常說積小悟成大悟,我們現在做的是這個功夫;積大悟成徹悟,這就不是容易事情,一萬人當中大概一個都找 不到。必須要做。能不能悟的關鍵,跟諸位說,苦行是很重要的因素,為什麼?人甘心情願過清苦的生活,欲望沒有了。煩惱裏麵最嚴重的是愛欲,這個東西難斷;甘心情願過清苦的生活,愛欲的習氣 就淡薄,這是好事情。
——淨空法師開示《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五五二卷)》
“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它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劍而且我們要曉得: 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
——弘一法師《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
忙而不亂,累而不疲。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
應該忙中有序地趕工作,不要緊張兮兮地搶時間。
不要以富貴貧賤論得失,隻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成功的三步曲是:隨順因緣,把握機緣,創造因緣。
見有機緣宜把握,沒有機緣要營造,機緣未熟不強求。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長的經驗。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就愈少。
麵對許多的情況,隻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大鴨遊出大路,小鴨遊出小路,不遊就沒有路。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精進”不等於拚命,而是努力不懈。
船過於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
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勞。
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奉獻。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禪宗非常地重視勞動。因此在禪寺中,掃地或是作務等等勞動,也就成為每天的例行工作。
把每天的生活,當做為了生存而采取的權宜之計,或是把它當做一種求取幸福的手段,這樣的人似乎不少,但是,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把理想寄托於未來,而能忍受目前生活的困苦,這樣的人或許是 為了某種意義,而把目前每一天的生活視為手段及權宜之計,即使如此,也不能漠視眼前的每一天。
人們對於每一天的生活態度,應可視為自己人格的縮影,或者說是自己人格的證明。正因為生活就是人格的表現,所以人類生活才有意義。在禪宗裏,尤其重視一天的生活。以舉止、行動為首,以身作 則地從事打掃或作務等等實際勞動,在這裏,就可看出自己人格的表現,也可以看到人格的縮影。勞動本身所呈現的痕跡及結果,既然是人格的證明,當然能夠有誠摯的生活態度。
在修行道場(禪堂)的寺廟中,所做的打掃或作務等等勞動便是一種修行。藉著勞動,可以形成肉眼看不到的人格內涵;自己的心也能成為勞動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勞動的痕跡,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內涵。 藉著修行、證明,靠自己不斷地活出自己。說到人類生存、存在的問題時,我認為勞動是項不可或缺的條件。
所謂勞動,並不是人格或存在的問題,而是以對等的社會價值加以看待。因此,所謂勞動或是勞動的價值,都是以金錢加以評價,勞動的代價就是接受金錢。用勞動來換取金錢,人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 生活下去。因此,勞動是從經濟性的角度出發,因此勞動價值的判斷就帶有經濟價值。這便是社會的原則,也就成為一種常識。這並不是人格的問題,而是勞動力的問題。
“社會和寺廟,因為擁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所以不會有問題。”如果一定要這麼說,我也無話可說;但是,人類的勞動不應該僅僅隻有勞動力的價值。在世間這個相對社會上,把勞動當成手段,當成方 便,在相對關係上說得過去,但是如果從勞動者本身的立場來看,這是作為人的勞動。因此,隻將它評價為經濟性、生產性,並不足以說明其真義。以前所歌頌的高度經濟成長,是因為每年的收益增加 、收入增加,所以,勞動也漸漸從具有經濟性、生產性的勞動力方麵來加以評價,一味的改善生活,此一時期人們於對於勞動的意義,從未有深切的體會。自從美元危機、石油危機以來的經濟低成長、 零成長發生後,勞工們已漸漸對勞動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精神層麵上開始產生覺醒。
——梅原諦愚著,圓明譯《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第四部分)》
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肉,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發揮生命的潛力,表現出生命的價值,所以說工作才有生命。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一集)》
責任是菩薩的本分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壇經》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菩提心就是發起成佛的心。發起菩提心之後才是真正的佛子,才是合格的大乘行者。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 才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發菩提心,應發以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弘一法師《弘一大師講演錄》
我們佛教青年經常會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聽說要擔當“責任”,更不知道責任的重要。因此,“發心”往往隻有五分鍾的熱度,而不能堅持自己的發心,貫徹自己的發心;我們應該把發心所做的一 切,看做是自己理所當然、必需擔當的一種責任。
我們知道“發心”的重要之後,進一步要了解“責任”的重要;比方說船隻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隻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為什麼?因為維護船上人員 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責任。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於必須與其所負責的船隻共存亡。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他的責任。
我們平常認為發心是一種義務,於是,高興就發心,不高興就不發心,這是有流弊的,現在,我要在“發心”後麵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為發心就蘊涵著責任。
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為什麼?他不愛家嗎?他不愛老母妻兒嗎?是因為責任不容許他放棄自己的職守,為了要完成責任,隻有犧牲小我。
《梵網經》說:“菩薩見外道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為什麼聽見人家謗佛會覺得像三百矛刺心那麼痛切?因為佛法不能興隆,遭受外來的毀謗,就是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心理怎麼能 不痛苦?常聽人說:“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我為它下三個定義:
1.責任是利他的行為
因為除了我以外,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我要為更多人負起責任來。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是有為青年的抱負;不肯負 責任的人是弱者,唯有肯負責任的人,才是強者;不負責任是懦夫,肯負責的人才是勇者;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於生命一樣。
2.責任是菩薩的本分
我們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呢?誰叫我們是普利人群的聖者之徒?誰叫我們是佛教的信仰者?誰叫我們要學菩薩道?我們走上這條道路,就不容許我們推卸責任,“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佛教的存亡繼絕,也是佛弟子的責任。
3.責任是能者的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他學問多好,都是庸才。為國為民,固然要擔當責任;守衛看門,也是擔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做是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我們要發心,我們更要盡義務來擔任責任。
今天的佛教青年責任感真是太缺乏了!希望今後大家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擔當起這時代應負的責任。同時更要把我們的精神勇氣提起,修養道德,把我們的佛法學好,為什麼?為了擔當未來更大的責 任。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一集)》
在工作裏,生命才有辦法安住
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兩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歲月。在這一段漫長的人生裏,如何去打發時間,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樂去打發時間,打牌、賭博,做無聊的事,來消磨歲月 ,這實在是非常沒有意義。各位都是有為的青年,當然不會如此,那麼,該如何打發時間呢?我認為應該從勤勞奮發中去打發時間。
前幾天,高雄一位公司的董事長和我講了幾句話。他說:“以我現有的財產,即使我一天用十萬元,我活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我是貪求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 打發時間的。”
他這段話,使我們了解一個人,唯有在工作裏,生命才有辦法安住,人也活得才有意義。沒有工作是很無聊,也很乏味的。
那位先生又說:“我的錢雖然很多,但是自奉甚儉,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去娛樂場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報紙,如此而已,一天過去,第二天又帶著飽滿的精神開始工作。”
這些話,使我領悟到社會上一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不停的勤勞奮鬥中獲得的。
佛教本來就是講求奮鬥,講求進取的。六波羅蜜中,有精進波羅蜜,是菩薩成佛的六種重要法門之一,佛經裏有關勉勵精進的故事相當多。我們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經曆,就是精進的最佳事例。據說,本 來彌勒菩薩是比佛陀早學佛的,但是由於佛陀的精進力與勇猛心,超過彌勒的境界,終於先而成佛。佛陀的這個事例,實在是我們佛子的最佳典範。
在佛光山佛學院的學生,每個人都要輪流打掃、典座、出坡、勞動服務,我們這樣的安排,並不是非要大家為佛光山擔當,而是具有另一層意義,我們要使學生們的生活,用工作來充實,從工作中去修 道、去體會,作生命的力量與發揮生命的意義,對於這一點,凡是對教育有認識的人,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一個不稱讚的。反而有很多人說:“這樣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過,學院教 育方針雖然如此,但是,如果各位不帶著歡喜心去從事工作,不帶著認真的態度去奮發圖強,也就枉然了。
俗語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們必需要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光明,從勤勞奮發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願莊嚴的,淒苦的地獄,也是地藏菩薩教化的道常我們也可以把一切工作,當做磨煉自己身心的機會,讓我們的生命能作最有意義的發揮,讓我們的生命能有最充實的內容,雖然 人一生的時間才幾十年,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短暫的生命,來完成具有無限價值的事業。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一集)》
素菜才是最高級的養生食品
時至今日,人類飲食知識,逐漸進步,已經知道肉食帶菌,有害健康,但又有人擔心素食不夠營養。殊不知蔬菜大豆之類,比較肉食營養更豐富,人類必須選擇素食,才能正常發揮身體器官的每一項功 能。例如:大麥、小米、玉米、糙米、燕麥等五穀之類,是人身體熱能的重要來源,也是維他命B、鐵、磷等主要來源;黃豆、黑豆、紅豆、花生、黑芝麻、葵花子等食物,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含 有鐵、磷、鈣等礦物質和維生素B族;而綠色、黃色蔬菜,富於維他命A和C,土豆含有維他命B和C,番茄、柑橘含有維他命C最多,香蕉、葡萄、棗幹、梅幹,含鐵質更多,這些天然營養,較之名貴的維 他命丸,對身體有益得多。
營養專家認為五穀蔬菜、瓜果的營養,遠勝於肉類,因為五穀等食物,不僅增進人體和心智的堅強耐久能力,還可以使病人迅速恢複健康,特別是心髒病及糖尿病患者,非取消肉食不可。哈佛大學教授 德烈史博士PR.FREARICKSTARE說:“硬殼果、穀類、豆類、蔬菜等,營養豐富,並不少於肉類,有此素食,何複他求。”
人體很多疾病,除了由飲食導致外,就是源於蛋白質的不足,因為蛋白質不足,將影響血液循環,血液循環不好,使人容易衰老、生玻醫學證明,植物的蛋白質,優良於動物性蛋白質,人類若靠從各種 穀類、豆類以及蔬菜瓜果,獲得足夠的能量,絕不可能缺乏蛋白質。所以,為了健康,每天最好素食,從黃豆及黃豆所製的食物中,例如:豆腐、豆腐幹、豆奶之類,攝取充分的蛋白質,因為黃豆及其 所製品,所含蛋白質分量,等如一切肉類,且較肉類安全可靠,不致“病從口入”。最近,飲食市場,出現一種組織化的黃豆蛋白質,稱為“人造肉”,營養價值與肉類相等,這種用植物性蛋白質製成 的營養食品,該是最優秀的“代肉食物”,可惜製造商在調味方麵,用太多味精及鹽,使之變質,實在美中不足。
還有,人體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種糖分澱粉、膠質、纖維素,在植物體中都非常豐富,至於其他鐵、鈣、鉀、磷和許多其他礦物質,都可以從蔬菜瓜果,穀類豆類,及各種硬殼果與種子中獲得 。所以植物,該是人類主要食品,這種食品不但使人健康,還可以使人年輕貌美。
很多人,都因皮膚粗糙,或有黑點、雀斑等而煩惱,甚至求助於醫生及美容專家,很少會想到素食,其實素食才是最高級的美容師。素食不僅使人皮膚細滑光潤,還可以改變人的體質;因為皮膚狀態, 往往與血液有關,血液不好,皮膚必受其害。人食肉過多,血液中酸性隨之提高,這種酸性,隨著汗水來到皮膚表麵,會不斷侵入皮膚細胞,使皮膚粗糙,甚至失去強壯,鬆弛無力,被日光曝曬,變成 黑點,通過冷風或接觸不潔之物,便會裂開發炎。如果多吃富含堿性礦物質的植物,使血液變成微堿性,減少血液中的乳酸,不致侵害皮膚,皮膚自然光潤潔白,何必求助於醫生或化妝品?至於年輕人 的粉刺,雀斑,以及其他皮膚毛病,大都由於體內未能排出的殘餘廢物,轉變為毒素,進入血液,侵害皮膚所致。所以要美容,使皮膚健康美麗,必須素食,多吸取植物性食物中的纖維素,促進排便暢 通,將體內有害皮膚的廢物排出體外,使體內腸胃清潔,自然可以減少皮膚疾病,甚至令皮膚嬌豔,美麗可愛。
——文珠法師《佛教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