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學大師教你享受生活(2 / 3)

俗語有雲:“沉默是金。”這意思是說明寧靜裏麵含著富有。一個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過一生,以為擁有功名權勢,擁有家財萬貫,出門汽車,入門洋房,甚至於擁有嬌妻美妾,子孫滿堂,這樣就算 富有的話,其實,距離人生富有的定義還差得很遠呢!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寧靜中。

當你一個人靜靜地獨處時,你可以仰望蔚藍的長空,飄動的白雲,宇宙是那麼廣闊。或者你可以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傑與你對語,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切盡在我心裏,可以任意暢遊在 太虛之中,你能說不富有嗎?生為一個人,重要的不是要擁有外在的財富,而是要擁有心靈的智能,及寧靜的生活。

一個人在一天的生活當中,如果缺乏十分鍾至三十分鍾的寧靜,那麼這個人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貧乏。學院為什麼要規定每周放假一天?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點自己的生活,體會一些寧靜的樂趣。一個 人在一年當中,至少要有一個月的寧靜生活,因為沒有寧靜生活的人生,會迷失方向,會忘記自己,到時候隻有懵懵懂懂,任人牽著鼻子走。唯有在寧靜中,才能麵對問題,才能與自己交談,也才能達 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3.寧靜可以代表平安

一個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動蕩之中,處處都埋伏著侵犯德行的陷阱。如果能夠把自己安住在寧靜之中,就會感到平安了。印度聖雄甘地,雖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牢獄裏,但是,由於他內心的寧靜 、淡泊,所以處處感到安穩、平衡。

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地獄,也會覺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寧靜的人生,到處都可獲得平安。

有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坐在這裏也不好,坐在那裏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內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一個人內心如果能夠寧靜,即是所謂的“自覺心安,東西南北 都好”。寧靜能使你心安,心安則使你的嗔恨心隱伏不起,內心平靜,則待人處事永遠祥和,爭執的弊端永遠不起。所以,我說寧靜代表平安。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一集)》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弘一法師

村莊外,住著一條又大又危險的毒蛇。它咬死了一個村裏的人,並且用毒液傷了很多村民。

一位慈悲的流浪聖者來到了這個村莊,每一個村民都向他抱怨毒蛇的惡行惡狀,以及它如何傷害很多無辜的人。

聖者問:“在哪裏可以找到這條毒蛇?”他立即動身前往毒蛇出沒之地。

聖者以其弘大的慈悲心將毒蛇喚到麵前,他說:“現在,你將自食惡果,很多村民都想捕殺你。如果你願意向我保證今後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再咬人,我會力勸村民們放棄捕殺你。”

幾個月以後,這位聖者再度造訪該村,這條快被打扁、遍體鱗傷的毒蛇,爬行到聖者居住的茅屋內,抱怨說:“你看,我不咬人之後,村民便開始欺負我,即使我不反應,小孩子們依然拿木棍和石頭丟 我。看看我這一身,都是你要我不咬人的結果。”

這名聖者很有智慧地回答:“朋友,我要你不咬人,並沒有禁止你發出嘶嘶的嚇唬聲。”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無智慧的忍辱,卻是一種壓抑。

有智慧的人,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避免受苦。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有了也不會發光。

——海濤法師編訊慈愛手冊》

佛學應注重於學。由學而正解,才生起信心,此信心即非糊糊塗塗的迷信,而是明明白白的正信。由此正信所起的行,當然也是正確的行;由正行行到相當的時候,就可以證到真理了。所以學佛始於信 ,終乎證,都離不開一個學字。平常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佛亦是如此。從最初皈依佛法,信仰佛法學起,一直學到證悟成佛為止,都要在這“學”字上用工夫。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現世間的衣、食、注交通……都因知識的發達而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天農家的耕種,也進步到機械代替人工,比起從前來,真不知好多少倍。從前人去台北,艱苦的跑上兩三天;現在搭乘快車,隻消一 小時零幾分,坐飛機當然更快。這都是從知識的發達中來,你能說知識發達不好嗎?所以人類的日常生活,在知識發達中,得到許多便利,改善。現在農工居住的屋子,比五千年前的王宮──茅茨土階 ,有時還好些。古時的道路不寧,土匪眾多,若人民要輸運財物,就得請保鏢的,現在以火車,輪船運貨,絕少匪類的搶奪危險,顯然比從前好太多,這能說不是知識文明的好處嗎?世間的利用厚生, 非知識不成。

大乘法說:初學菩薩向上向善的正行,即由分別知識的引導——由知識分別。知善知惡,了解世間的因果事相,知善而深信善法的價值,於是不斷地努力向善,這才能趨向證悟的聖境,得平等無戲論的 根本智。不但初學的,菩薩在自覺的聖境中,雖遠離了分別妄識,但菩薩行的特點在利他,故從平等的根本智中,又起後得的分別智,此即通達事物,度生的方便智。從菩薩的修行、證悟、利他的一切 事業中看。佛法始終重視知識。佛法把知識看為:是自利證悟的前導,利他妙行的方便。離開了知識,即不能成就自利與利他的事業,這是佛法重視知識而說明了知識的崇高價值。

——印順法師《妙雲集》

把“難”字從口邊,從心裏去除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四十二章經》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弘一法師

“克難”,顧名思義,是克服困難。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克服的呢?譬如:有人覺得“話難說”。如果你覺得說話很難,國語不容易說得正確,那麼,你就要克服說不好的困難,就得努 力去學習;有人以為寫文章很難,那你就要去克服文字的困難;思想不能暢達,語言文字不能流利,就要先找出困難的所在,然後再去設法克服它。

也有人覺得“事難做”。所謂“事難做”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事情本身的條件困難,一種是人事關係的困難。一個人不論在什麼情形之下,絕不可因為事情難做就不去做,也不必因為人事關係困難而灰 心。佛法說:“佛道難成誓願成”,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一件會比學佛更困難,成佛的困難我們都不怕了,那還怕世俗成功立業的小困難嗎?

法國英雄拿破侖曾經說:我的字典裏沒有一個“難”字。自古的豪傑英雄也常常自誇說:我不知道什麼事情叫做困難。“世間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有心,則雖移山填海,也終有成功的一天。希 望青年朋友們,要把難字從口邊、從心裏去除,腳踏實地,切實地去做,相信不會有什麼困難的。

此外,有人會覺得“道難修”。修道有什麼困難呢?為了修道,我們就要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委屈吃虧,忍耐壓迫;為了要修道,親情要放下,故鄉要遠離,朋友要少來往,一切功名富貴的念頭都要 舍離。有的人修道,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到頭來反而背道而馳。所謂“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佛在西天;修道十年,無影無邊”。這種人因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能耐煩,經不起挫折,終 於半途而廢。像這種自暴自棄的人,能完成人生嗎?能成就道業嗎?所以,一個修道的人要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隻要具備“勇猛心”,而且要具有“恒常心”,這樣,菩提大道才有展現在 眼前的可能。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一集)》

白開水雖淡,可淡有淡的味道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四十二章經》

生活是平常的,平常就是淡;白開水雖淡,可淡有淡的味道。

——弘一法師

濃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東西,是何種濃厚美味!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適宜我們的胃腸,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 少滋味”,吃了過飽的濃酒肥肉,不及吃少數的菜根來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樣,有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有神變幻術或高超的才藝而與眾不同,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與尊敬。一個有著圓滿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 平常人沒有兩樣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這樣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驕不亢,他的行為有一天達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們做人應該引以為模範的一種人。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以來對眾生說法,絕不以深遠理論或苦行奇事惑眾,唯以簡明切實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務使聞法的人,都能隨分隨力,去惡進德,以日淨其心,便是學佛修善的法門了。

——聖印法師《日日日出》

一個人追求繁華容易,返璞歸真困難。如果能把世俗功名富貴的欲望淡一分,那麼你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舉個例子說:如果在一杯水裏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東西,這杯水立刻就會變質。就是一杯茶, 放個兩、三天,也會產生怪味。可是,如果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沒有任何雜味參與其中,則這杯水永遠是一杯清水。好像人的思想,欲望愈多,則愈容易變質;如果能甘於淡泊,如那清淨無味的水 ,則煩惱的怪味就不會產生,所以說,淡泊中的快樂,是最可靠、最長久的。

很多人歡喜用濃厚的感情相處,你來我往,隆情高誼,結果總是不能持久。因此,我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來之間也同樣要淡泊。一個人唯有心地純潔,甘於淡泊,無貪無求,不為名不 為利,則自然就能安身立命;反之,如果經常貪圖生活上的富裕,過分計較人我間的得失,相信他定難獲得永恒究竟的安樂。

孔子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可見物質的過分享受,是曆史上大哲人們所極力反對的。 一個人若過度熱衷於物質的享受,則將為物欲所牽引,本具的性靈也會被物欲所蒙蔽。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一集)》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金剛經》

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八大人覺經》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嗎?”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 “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景德傳燈錄》卷六

【翻譯】

有源律師來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要用功嗎?”

禪師答道:“要用功。”

“怎麼用功?”

大珠慧海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律師很驚訝:“每個人都是這樣子呀!他們都和大師您用功的方式相同嗎?”

“不同。”

“有什麼不同呢?”

“普通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我和他們不同。”

有源律師無言以對。

【簡釋】

禪宗的修道看來很簡單,不過是吃飯睡覺、擔柴挑水之類的日常活動,但是,要把這些日常生活過好卻並不容易。人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了,有了太多的追求,必然就有了無窮無盡的思索,有了思索計較 就免不了要煩惱。其實,禪就是告訴我們在該睡覺的時候安然入睡,在該吃飯的時候安心吃飯,把該做的事做好就會身心愉快。

人“需要”的東西不多

但“想要”的東西太多

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

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

——聖嚴法師《是非要溫柔》

物質的貪求是沒有止境的

已經有了的,希望多一點

多了又希望更多,永無滿足

就像是口渴的人喝鹽水一樣

愈喝愈渴,愈渴愈喝,最後變成死路一條

物質生活不能沒有,但要適可而止

要知足、惜福,就會滿足快樂。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知足不是懈怠懶惰、不事生產

而是安於自己能得到的和所得到的

並且常常有餘裕分享給他人

——聖嚴法師《智慧一○○》

盡自己的力

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不應該得到的,不執著一定要擁有

順應所處的環境,生活就會快樂一些

——聖嚴法師《知足最滿足》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

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

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

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

因應所處的環境

——聖嚴法師《是非要溫柔》

與其爭取不可能得到的東西

不如善自珍惜運用自己所擁有的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不等於物質財富的擁有

不能從經濟條件的好壞來定論

真正的財富

在於內心世界的寬廣、豁達與包容

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心

以慈悲心對待眾生

由衷地為社會、族群,乃至整個世界

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聖嚴法師《人間世》

心靈的充實比物質的擁有

是更可貴的財富

——聖嚴法師《如何度過日子》

平安就是幸福

知足即有快樂

——聖嚴法師《法源血緣》

養深積厚,成就必高

苦行,尤其是甘心樂意過清苦的生活,那是功德無量。功德從哪裏來?為一切眾生做榜樣,這個功德就大。你看哪個眾生願意吃苦?沒有!人為什麼會造罪業?就是怕苦,他想離苦得樂,他不懂得道理 ,也不懂得方法。正如同這個社會有些青少年,我們在旁邊看,苦中作樂。什麼叫苦中作樂?找刺激,吸毒、打嗎啡。他為什麼以為這是樂,那個樂隻是非常短暫,得那一點短暫之樂,你要付出多少痛 苦的代價。這是非常明顯的,一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念念還不是希求離苦得樂嗎?想盡方法去獲得名聞利養,去獲得五欲六塵,不就是貪圖這個享受嗎?實在講, 跟那個無知的年輕人吸毒沒有兩樣。

你的心不善,行為不善,手段方法不善,盡幹些損人利己的事,眼前縱然得到一點小利,就算你在世間奪得王位,也是你命裏的,你命裏沒有,你奪不到!命裏的,何必要去奪?命裏的,決定丟不掉, 那是你過去修積的善根福德,你這一生必定得到的果報。你無知,不曉得事實真相,拚命用你的計謀、用不正常的手段獲得。獲得怎麼樣?還是命裏有的,命裏有的打了折扣,虧折了。中國人講得多! 你命裏頭有十世帝王的福報,你家裏一定出十個皇帝,代代承傳。你家裏麵有一百個帝王的福報,那是祖宗自己積的福大,必定有一百個子孫承傳,你得相信。可是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用不正 當的手段剝削人民,你那一百世的福報,可能隻剩下十世,虧折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或者有,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你這個福報的現前不在這一世,而在來生後世,但是你在這一生當中,是用不正常的手段奪取,也都來了。本來是來生後世大福報,現在得來的,變成一個小福報,就 是你把你的福報提前了,還是自己福報,提前享受掉了。因果律裏麵講“祿盡人亡”,你有幾百年之福,你提前的時候,一生就享完了。享完了,你還造作很多罪業,你害的那些人,人家要報複,你奪 取的這些財物,時間到了他要來討債,你說你的麻煩大不大!所以看事情可不是那麼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