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編為4個隊接受新兵訓練。正取生編為第1、第2、第3隊,備取生編為第4隊,分別以呂夢熊、茅延楨、金佛莊、李偉章為各隊隊長(其中茅、金是共產黨員)。
民國軍界俗語說,保定的課堂、雲南的操場、黃埔的戰場,也是指三校學生打群架的多發地點。
保定軍校南北學生群毆是有傳統的。
1912年第一期開學,南方革命政府學生軍插班入軍校。因學生軍未經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養成教育,先期在讀生看不起這些南方佬,而學生軍很多參加過辛亥起義,以革命功臣自許,雙方經常在課堂由口角辯論到衝突,當堂打起來。
其結果是外麵南北軍閥在肉搏,軍校裏麵南北學生在廝打。
保定軍校一共九期,除第四、五、七期南北交惡,無廣東籍同學外,其餘期期有大規模群毆事件,遂成保定傳統。
不過學生群毆也成了黃埔軍校的傳統。
黃埔軍校開辦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共兩黨學生的矛盾不斷上升,常常因為政治觀點相異,由動口發展到大打出手。
在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即將畢業之時,“青年軍人聯合會”(以下簡稱“青軍會”)於1925年2月1日宣告成立。
青軍會創立初期,是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它的主要領導人既有蔣先雲、李之龍、陳賡這些公開的共產黨員,也有賀衷寒等國民黨員。
然而,隨著青軍會力量的迅速發展壯大,特別是共產黨人又在裏麵起了主要領導作用,加之教育長王柏齡等國民黨右派分子對此深為不滿,賀衷寒等國民黨右派學生便站到了青軍會的對立麵上。
此時校長蔣介石也認為青軍會過分赤化了。於是在蔣介石默許下,王柏齡另外組建起一個“孫文主義學會”(以下簡稱“孫文會”)的團體,於是黃埔軍校的派係鬥爭開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