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本想借湘人自治旗幟,拒南抗北,使自己由被動變主動,超脫南北戰爭之外,好使自己集中精力,穩固在湖南的統治地位。
譚延闓何曾想到“聯省自治”的邏輯會進一步向下延伸出“人民自治”的主張來,這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譚延闓這種通過官紳包辦湖南自治的做法,引起了湖南廣大群眾的不滿,10月10日,長沙萬餘市民舉行國慶紀念,並冒雨遊行示威,要求譚延闓迅速召開湖南人民憲法會議,反對省議會和少數人包辦製憲。
10月12日,譚延闓邀集長沙各校校長、各報館經理、各界人士及請願代表在省府開會,表示願由各公團推舉代表,共同起草憲法會議組織法。
自是,湖南社會由上而下充滿了自治的空氣;而民治主義的聲浪,也由知識階層開始,很快播散到廣闊的市民階層,成為一股強大而不可逆轉的民意。
人民自發起來的自治是譚延闓所不願意看到的,但還有他更不願意看到的局麵:他的拒南抗北變成了為南北所拒。
譚延闓的“祃電”得到西南各省軍閥的附和,四川、貴州等省軍閥紛紛采取一致行動--一致不服從北方,也一致不服從廣東軍政府。
這不僅使孫中山團結西南重振軍政府的計劃嚴重受挫,也讓北京政府頗為不安。
因此,南北政府都曾一度試圖爭取譚延闓。
1920年9月1日,徐世昌授意範源濂,勸告譚延闓讚助和平統一,譚以“反對局部謀和、讚成公開議和”作為應付北方的手段。
9月,孫中山在上海兩次致信譚延闓,“囑出兵廣西,平桂亂以紓兩廣之患”,並先後派國民黨的湘籍舊國會議員李執中、周震麟、李漢承、陳嘉會等回湘活動,爭取譚延闓出兵夾擊陸榮廷,讚成北伐,但是,譚延闓對他們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
這讓孫中山對譚延闓大失所望。10月,孫中山又派黃一歐協助周震麟等人做爭取湖南參加北伐的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