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以來的學者,奇行怪事,真多真多。這雖然是“用誌不紛,乃凝於神”,凡是學問成功的,都有點呆氣;不過用功不可過分,行為也不可太離乎人情。學問是要研究的,身體也是要緊的。陳明卿說得好:“或問讀書用功之法。餘曰:“會吃飯,會酣睡,會念書,即是用功之法。”或曰:“吃飯酣睡,何與用功?”餘曰:“吃飽飯則有氣力,足以念書,酣睡足,則有精神,足以念書,隻要饑時便吃,吃飽就念,倦時便睡,睡醒就念,十二時中,少不得有五六個時用功,如是三年功必成矣。”我以為這段話說得很對。朱夫子、曾文正所說的話,也很可供我們參考,指示我們許多門徑。
大家現在:第一,要曉得是中等學生。就中等學生的國文程度說,初中要達到以下幾個目的:(1)能用國語或淺近的文言,自由而敏捷地發表思想感情或記載事物,絕對沒有文法上的錯誤;(2)能看普通書報毫無困難;(3)有通俗文學陶冶的機會和興趣。高中的最低限度,更要加高了:(1)能自由閱讀古書;(2)了解中國文學變遷的大勢,及研究文學的方法;(3)能作古文。第二要曉得中等學生學習國文的步驟;沒有步驟,則白費時間,白費氣力,所得不償所失,走了許多冤枉路。第三,要曉得學習國文的精神;沒有精神,則雖有步驟而不能行,行之而不能久,等於無步驟,等於未曾學習。曉得了這三層,才可講學習法。我們不是去考八股的,不是去替聖賢立言的,不能死抱一經之學留傳後世的,我們是中等學生,我們每日隻有幾個鍾點學習國文,我們隻得揀必須學習的東西,用最經濟的方法,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的,或是服務社會,有了自修的能力,或是升入大學,已經築了很好的基礎;這便是今人學習國文的觀念,和古人的觀念,完全不同。
三 國文學習的步驟
(一)立程限
學習的第一步,是立程限。程限為什麼要立呢?
(1)不立程限,則今日看一書,明日看一書,東翻西翻,茫無頭緒。
(2)不立程限,容易見異思遷,精神不專一。
(3)不立程限,往往把今日應做的功課,留到明日,養成懶惰鬆懈畏難苟安的習氣,學習不會有好效果。
(4)不立程限,心高氣傲的人,往往好高騖遠,躐等以求,根基築得不堅固,學問再不會有進步了。
這是從反麵看的,再從正麵看:
(1)立了程限,就有步驟,一個境界有一個境界的新氣象,很可引人入勝。
(2)立了程限,就有目標,某期間內達到某目標,便算學習的成功;達不到便算失敗。一個人果然曉得如何為成功,如何為失敗,當然驚心動目,趕緊去學習不遑了。
(3)立了程限,可以按部就班去學,曉得遲早總有達到最後希望的一日,不用好高騖遠,見異思遷了。
從此看來,可知程限不能不立了。再問程限怎樣立呢?
(1)先淺而後深。
(2)先普通而後專門。
(3)先短篇小冊子而後長篇巨著。
(4)先記載文而後議論文。
這就是書的本身上說。再就讀者的地位說:
(1)初級生每日至少要看五千字,劄記五條。
(2)高級生每日至少要看一萬字,劄記十條。
(3)初級生的劄記,以抄錄疑問為主,心得次之。
(4)高級生的劄記,以疑問新見解為主,抄錄次之。
(二)下劄記功夫
曾文正公叫他兒子用功,“看”、“讀”、“寫”、“作”不可缺一,又叫他作劄記不可間斷,這是很有經驗,知道用功甘苦的話。自從宋朝以後,凡是學者,沒有不預備幾個小冊子,為雜記之用。其初還是記載奇聞逸事居多,到了後來,往往一生的學問成功都靠他,這是何等偉大的事!這是何等的困知勉行的功夫!顧亭林不是明末清初的大儒嗎?他的全副精神都在《日知錄》,他說:“所著《日知錄》三十餘卷,平生之誌與業皆在其中”;又說:“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複尋覓,僅得十餘條。”可想其成功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