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正所以“大其心使開闊”。我曾把這番意思編成兩句粗淺的口號,現在拿出來貢獻給諸位朋友,作為讀書的目標: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學藝周刊》)
學習中不可少的步驟
林世望
一 設備環境
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很大。同一學習能力,同一努力功夫,每因環境不同,而學習的效果相差特甚。故設備環境,當為學習中第一個步驟。茲略述之如下:
(一)居處。須清靜整潔,極力免去環境中一切擾亂注意的因子。
(二)桌椅。桌高與身長之比,約三比七;桌麵須有四十五度的斜度;目對書本約十五寸;腿插入桌下約二寸;椅要有靠背;椅腳頂好裝自動輪。
(三)光線。光線要從左邊來。至於電燈光則以自白色障礙反射過來的為最好。
(四)用具。如顏色鉛筆、墨水、紙簿等常用的東西,須置於取放便利的一定地方。
(五)參考書。要學哪一門功課,即將哪一門功課的參考書預先放在一塊兒,以免當學習時亂找之麻煩。
(六)每學一門功課,看一種書,都要備一本劄記簿。
以上不過就普通必要的設備略舉數則,若依個人學習的特別情形,或需要特別的環境,則當另外注意設備。
二 了解目的
凡學一門功課,讀一本書,看一篇文,都要有個目的。我所謂目的:即是要立定誌向,去找這一門功課,這一本書,這一篇文,對於所學相關之處在什麼地方;相關的程度,究竟有多少,對於將來有什麼用處。前者可說是切近目的,後者可說是遠大目的。無論做事讀書,都要有這兩個目的,然後才可著手進行。不然,東幹一陣西幹一陣,隻是瞎學;越時腦筋中一點印象也不存,則我們所消磨的精力,耗去的光陰,豈不等於浪費嗎?講經濟學習法者,第一就在節省精力與時間,所以我們學習時,不能不顧及效率。這是第二個必要的學習步驟。
三 材料和時間之分配
學習的材料,當按多寡而斟酌分為幾期從事,不可一氣即想把它習完。又因為興趣與學習效果關係很大,所以看一種書籍,哪一部分最合於興趣的,無妨先讀,哪一部分不合於興趣的,無妨擱後至於材料之分期間之支配,據許多心理學家研究與試驗之結果,都以為一定量之材料,須一定量之時間始能學習完畢者,把材料與時間分配開來學習,比一次學習的為有效;又短期間的學習,比長時間的學習為有效;又休息時間延長,比兩學習時間緊接為有效。學習時間的長短,應當與下列幾個原因為正比例:(一)學習者年齡之長幼;(二)所學材料之難易;(三)類化範圍之大小;(四)疲倦之程度。
四 矯正心境
材料審慎好了,時間支配好了,繼續的一步,就在準備演習、準備學習的問題,就是矯正心境。關於矯正心境,有幾個要素應當知道:
(一)態度。態度為促進學習的要素。因為一個人喜歡做這件事情,進步就快,就肯努力,做時也很注意,就期望要得到很好的成績。反之,態度不好,就可以阻礙學習。
(二)興趣。有好態度,一定要有興趣為其後盾,乃能持久。興趣含有感情的色彩,由於內部的衝動,其來源與注意很有關係。
(三)感情。感情要非常愉快時,則精力倍增,做事效率便因之加多。反之,人當失意時,精神頹喪,效率便因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