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階級?正確地說,在一社會中,其生產工具與生產工作有分屬於兩部分人的形勢,——一部分人據有生產工具(或雲生產手段,如農業上之土地,工業上之工廠設備),而生產工作乃委之於另一部分人任之——就形成階級對立,而各為一階級了。例如:中世紀的生產靠農業,農業靠土地,而土地壟斷於貴族領主,其任生產之勞者則為農奴。又如近代的生產靠工業,工業靠工廠機械設備,而此設備乃為資本家所有,其任生產之勞者則為工人。據有工具者不作工,作工者沒有工具;遂造成剝削與被剝削之兩麵,彼此既互相依存分拆不開,卻又矛盾對立,這是西洋社會的實情,然而中國社會則沒有構成這兩麵。
其所以沒有構成此兩麵者,即在其社會中生產工具沒有被一部分人壟斷的形勢。此可從下列三點明之:
一、土地之自由買賣頗早,人人得而有之。
二、遺產均分,而非長子繼承之製。
三、蒸汽機,電機未發明,工具皆甚簡易。
長子繼承製實封建製度之核心。西洋所以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社會,蓋由此為他造成一集中的力量,擴大再生產。中國於土地自由買賣之上,偏又遺產均分,土地便難壟斷。於工業工具簡單之上,偏又遺產均分,資本便難壟斷。於是生產工作者恒自有其生產工具,而得自行其生產。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飯,隻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職業,而沒有兩麵對立的階級。因此,稱之為職業分途。
中國向來有士農工商四民之說,這就表見職業分途之意。在此社會中,非無貧富貴賤之等差,但升沉不定,流轉相通,對立之勢不成,斯不謂之階級耳。
於此,要說一說士人。士人有些像西洋的教士,其在中古亦屬貴族。但中國則半耕半讀,且耕且讀的家世居多數。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諺語,可見其缺乏階級分界,而“祿以代耕”要亦不過一行職業,為構成此職業社會所不可少的一種成分而已。“士大夫”一句話是指士人與官吏相聯。中國發明官吏製度最早,在留心世界文化問題的人看來,極可注意。英國羅素曾列為中國文化三特點之一(三特點是:一以孔子的倫理代替宗教,二文字以符號構成而不用拚音,三官吏製度發明特早與貴族分為兩事)。蓋在從前西洋官吏和貴族殆為不可分的一個觀念。中國官吏由讀書人經過考試而來,讀書的機會極容易,考試的機會更是公開。做官之時固有其一種職權,然並非他自身享有特權,不能指為特權階級。且由於考試製度官吏製度之建立,政治上實有開放給眾人,使眾人都得參與的機會。——這是說經濟上缺乏壟斷則政治上亦壟斷不成。
階級對立的社會,造成一種逼人對外抗爭的形勢;職業分途的社會,則開出你自己求前途的機會。因此第一個大影響又是助成中國人分散之勢。社會的和平固由此得之,而人人各自奔前程,各自顧身家(多則顧其宗族鄉黨),亦由此確定。聖賢豪俠,表現其大功大德,也許可以有;但沒有團體的活動,多數人共成的政治。
七
今天我們要講到中國在民主上的缺欠了。且讓我將前次列舉過民主精神五點在中國文化中的隱現長短,複述一遍:
第一,承認旁人之一點,充分的有。
第二,平等之一點,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麵講平等,又一麵講等差。
第三,講理之一點,表見極充分。
第四,尊重多數之一點,意識上有之,生活習慣上則缺乏。
第五,尊重個人自由之一點,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麵有,又一麵不然。同時,在生活習慣上是忽略的。
現在我要說,中國在民主上的缺欠,就是在第四第五兩點上。何以缺欠不在旁處,而獨在此?答:此兩點是要從團體生活中培養出來;中國既缺乏團體生活,所以就於此見缺欠。這兩點亦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所以我曾說:中國自古富於民主精神,但政治上則不足。
我分兩步來講。第一步先講團體生活中所需要的民主(即第四第五兩點),中國人恰好不足。第二步再講他缺乏政治,是其缺欠民主的由來。
錄自《光明報》(香港)
1941年9月22、23、25、27、29、30、31日